thumbnail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聯絡我們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 …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 …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聯絡我們
broken image
  • 大 鑑 導 師

    自畫像

    攝影/梁寒衣

  • 本文原刊於1991年《我家的傳家寶》一書,方智出版

    焚不滅的心

    ——梁寒衣 

      三十歲,是個適合思索「傳家寶」的年齡——不止於思索前人的遺留,而是明澈了悟自己所能留下的。

      泥的、鐵的、銅的、木的……案上置著一尊尊菩薩雕像。有的拈花揚指,衣裾飄飄,佇立於一片荷田蓮葉之上,有的跏趺合掌,墜入無際冥想;還有的,只是一只布袋,一把蒲扇,一個寬鬆的坐臥……甚且,只是一只斲斷的頭顱,殘闕的手印,以及灰塵彌布的半個姿影。

      案前勞形,自盈積的尺牘中抬起頭來,那無上沈靜、柔美、莊嚴、皎潔的容顏總予我莫大的舒慰鼓勵。我將之視為生命「有情緣起」與「無情說法」的烙印。

      有情緣起,因為,每一尊塑像皆蘊含了一位素未謀面的前輩匠人的心靈手跡。幾經流轉緣起,他們來至我的案前。

      無情說法,因為,一切無非物質,無非木石銅鐵、灰泥陶瓦。然而,那物質中竟傳遞了無上甚深的妙相圓覺、悲憫慈柔,我在他們的無語中,緩緩參透生命的奧義。

      「哪一個呢?哪一個可以作為傳家寶?」我千迴百遍地想。

      都是,也都不是。

      一切有形有體的終歸壞滅,有情如此,無情亦然。佛陀、眾生,及至廣宇、華廈、國土、山河皆難免於時空中頹萎蝕滅,能夠承納涵有、印證思維的,只是一顆心罷了,只是菩提樹下悲憫的胸懷。

      菩薩、金剛、力士、彌陀,一切有形的雕塑皆只不過是這份精神的靈明一照。

      不、不僅於佛陀佛典,無數先哲巨匠皆曾在我身上烙下心靈的軌跡——這些心靈捏塑了我之成為我的理由。如果我能為這些精神的祖先開列名單;那麼,這一長串的名單該包括曼羅蘭、卡夫卡、尼采、雪萊、馬勒、孟克、三島由紀夫、托爾斯泰……。

      於是,選擇創作,成為生命中的「必然」——無非只是一顆心的傳遞罷了——曾經輝煌映照過火焰,因此謙遜地報以螢光。

      我想,這是生命之流的一項公平鐵則——雖然,我所期待自己的更多、更多。

      寫作,不啻是「面對地心引力下的危岩的攀爬」,能使我徒手抗拒孤絕與墜落的,無非也是這顆堅持傳遞的心。

      作品,以及作品中的心靈,便是我所欲留給有情人間的傳家寶。

    (1991年,出自《我家的傳家寶》一書「方智出版」)

大鑑禪堂

開放時間

週二、三:早上10點–下午5點

週四:下午2點–晚上9點

週六:早上10點–下午5點

【週日、週一、週五及國定假日休息】

 

為避免招呼不週,

如欲至禪堂禪坐或參訪,

請先以電話預約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218-1號七樓|道場內景點此參觀▶▶▶|

    回到首頁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s來確保流暢的瀏覽體驗。若繼續,我們會認爲你接受使用cookies。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