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聯絡我們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 …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 …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聯絡我們
broken image

道顏

· 感思與洄瀾
broken image

《無量義經》所揭櫫的「歷劫挫身不倦惰,晝夜攝心常在禪;遍學一切眾道法,智慧深入眾生根」——應為每一名希求住持如來法教的菩薩行者置於胸中的肖像。

道顏

——陳厚雲

  未學佛法前,歎命不好、怨運不濟,人生坎坷之種種際遇,致陰鬱不多言,唯認命而已做好本分角色,所以不太會剖析自己。

  雖説50歲後才接觸佛經,但僅就文字相初識皮毛,直至翠薇推薦上梁老師的課程(《道德經》之下篇〈德經〉)看到梁老師的和悅容顏、善順語音,對學子們苦口婆心的呼喚,讓從職場辭退的我,頓時如大海中何去何從的浮木,飄忽的心有了依止,也開始了思惟...

  六祖壇經「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就如靜思語「對的人要向錯的人說對不起」,乍聽此語,怎麼想顛倒呢?在聽梁老師解説此句「自己心頭上檢省明白反思清楚,見他人過失而不與之雜染」,相對、相應而暸然了。

  生活上常有此事況「事好做,人難做」,秉持如實如理修行:「修」是修心養性、慈悲本懷;「行」是端正行為、喜捨付出。願行道上和同參道友、善知識等結好人緣,積聚福慧資糧。身為培育幹事,每年都以「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與前語有異曲同工之妙,來和新發意菩薩共勉共修學。

  前誦《華嚴經》卷第二十七「於諸法中意善開解,不取於苦,了知苦受無相無生,諸受互起、無有常住」正契合學佛後小有修為之心境,較能開慰自己:體相如此,唯有適然;偶有不堪體力、生懈倦想,即時心性自我覺察、起慚愧想—既是堅固信願、深心行道何以有此非分之想,可見自己信不深、願不廣,而於行道路上彳亍踟躕?非得有力之明師能觀慈顏、目不暫捨,驅策前行的動力!

(無量義經德行品)

「歷劫挫身不倦惰

晝夜攝心常在禪

遍學一切眾道法

智慧深入眾生根」

吾師之風範也!

 

訂閱
上一篇
《空誦但循聲 明心號菩薩》共誦經系列六十六
下一篇
嵯峨野之舞
 返回網站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一旦點擊接受,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設定
全部拒絕
Cookie 設定
必要的Cookies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
分析性Cookies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
偏好的Cookies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
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