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聯絡我們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 …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 …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聯絡我們
broken image

閱讀與人生──談閱讀對自我生命的啟發

· 最新文章
broken image

「法鼓山2004年圖書館週系列活動‧專題演講」

有關〈閱讀與人生──談閱讀對自我生命的啟發〉之「引言」稿如下:

                         編輯部整理

引言

  俗語說「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修行人如果想成立自我內在的觀世音的話,勢必一定得重複經卷裡的觀世音形像──他是大家共同的形像!我們皆必須經驗自身內在的痛苦、焦慮、挫折;經歷各種努力、各種掙扎、各種善惡美醜、各種逆向或正向……的淬煉、思惟──穿越自我的六道,也穿越外在他人的六道,通過無數有情和眾生界的「六道之環」──而穿越這個!依徧聞、徧觀、徧思的「普門」名號與實際,而抵達、回歸自體,而參悟、銷融,進入寧靜、止息、涅槃的「三摩地」的境界。

  六祖慧能道:「萬法在諸人性中」,而文學與藝術,正是描摩、揭發人性至為深刻、露骨的形式。如果我們能夠「以佛智慧而修習」,依據「空如來藏」而開展「大光明藏」,那麼所有的文化、文學、藝術……也都可以形成「內外觀」──諦觀與智覺的對象。就如連西方童話〈夜鶯與玫瑰〉、〈安樂王子〉都具足了「菩薩行願」的內涵,菩薩道就是以堅持「成全」為本懷,以金剛不動而成全,無論結果如何,已經不是重點!世間的成敗毀譽已不是問題!又如西方文學作品〈普羅米修士的解縛〉、〈卡夫卡.蛻變〉、〈霍桑與紅字〉……等等充滿著菩薩行所須具備的「轉識成智」、「轉業力為願力」──將生命中所接觸到的情境、對象,都轉為智慧;將苦難、業果,都轉為一種懷抱和心願。

  所有修行都是這樣,透過外在的人性,而檢視自我的人性。透過外在的「法」相──外在各種事件、各種災難、各種關係、各種互動、情境……不管它是什麼?發生什麼?都是不離於「內、外觀」。經由此,經由無限的苦惱,無窮的憤怒,無盡的摧折、恐懼中,真正產生一種清明的覺醒,清明的無畏、清明的悲贖。觀音的徧歷六道,對修行者來說,是很真實的!是「正在發生的場景」!作為一名現代的觀世音,相信大眾也將不斷地從自我的六道中覺醒,同時透過自體覺醒的智慧和力道,也打開、也啟蒙其他的六道眾生!也共同覺醒。

 

訂閱
上一篇
《空誦但循聲 明心號菩薩》 共誦經系列五十四
下一篇
枯白山水 ——生命中的「第一座」
 返回網站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一旦點擊接受,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設定
全部拒絕
Cookie 設定
必要的Cookies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
分析性Cookies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
偏好的Cookies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
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