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過我容光的迦陵之音
【自序】尋找心目中的迦陵頻伽
皚皚雪山上,棲息著一種奇異的鳥類,兩個頭,一個身體。當在卵中,尚未孵出即能歌唱鳴詠。音聲和美雋雅,即使至至犀利、嚴峭的音癡,或最最盲瞽、愚闇的音盲,俱能動容詠嘆,不厭其音。
這種鳥類,名喚「迦陵頻伽」;「迦陵」意思是「美」「妙」;「頻伽」即「音聲」。意即「美聲鳥」「妙音鳥」。
雪山更杳……蓮華皎潔的極樂淨土,迦陵頻伽的音聲靈幻如雪落;恒恒於晝夜、分秒之際,演唱苦、空,無常,無我,以及涅槃靜寂之音……
牠的音聲,映現彌陀的面容,彌陀的思惟,與眼眸……當牠振翅,呈現彌陀千億金色的臂影;當牠呼吸,流湧彌陀浩如瀚海的胸壑;當牠歌唱,宛然彌陀寂悅說法,漫天俱是伶娉鐸美的法音。
便連至為精擅以音樂歌舞,說法、示法、演法的天地樂神緊那羅(天龍八部之一,似人非人,似神非神)也忍不住停下琵琶,欹側觭角,相對瘖寂了。
沒有人見過真正的迦陵頻伽。企圖想像牠雙首一體,幻美奇譎的形容,乃至建構那超越天、地、神、鬼,靈澈玄美、無人可及的音聲,將使工巧的畫師,以及荼美的樂人一併陷入流砂般徒然、而絕望的跋涉。
然而,關於迦陵頻伽,關於那撲朔迷離的毛色、形容、頭頸、翅翼……以及蘊涵深刻、靈遠無際的音聲,我總是想起古印度波羅奈國,智慧淵鑑,能作絕美的伎樂,宣說苦空之音;樂音哀婉清雅,悽惻幽悒,能使群馬亦忍不住悲悷長鳴的馬鳴大士;以及七世紀韓國新羅,於破戒之後,偶獲一隻優伶舞弄的大瓢,因而依著大瓢瑰奇的形狀裂為一把樂器,名為「無礙」;從此雲行千村萬落,持著「無礙」,且歌且舞,將佛法散入荼苦民間的元曉大師。
行吟千里,跫音踏徧街市巷俚,澤野荒墟,以伎樂歌舞,流演佛陀心目,馬鳴與元曉,是兩位汲汲尋索迦陵頻伽,乃至誓願將一己蛻為迦陵玄鳥的行者罷。迥異於一般示法禪堂、宣講伽藍的傳統行者,除卻修行彼岸的超絕與淬礪,他們所面對的,是另一格律嚴謹的藝術與美學、風格與典範的嚴酷驗證與創啟。當他們琤琤撥弄琴弦,他們所須汲汲思惟、汲汲穿鑿的,是音符與音符之間的疏浚與排比,疊構與流注;以及旋律與音聲的眩美與協勻,驚動與涵攝;還有,凝定與沈澱,鋪排與節制,煽惑與謹遜……
這是迦陵頻伽的命定與挑戰――在荼麗與荼毒,閃電與雷火,惑美與清明,晦黯與覺醒之間……在藝術極致的激動,感動,與驚動之中;牠恒恒須將翅翼收展,返歸,凝止於不動的核心。無論音聲,叙事,樂曲,旋律以如何的幻美、幻麗,廣渺、渾沌,旋轉、叩擊其翅翼,牠俱須時時維持翼底的平衡諧勻,且將廣摶無際的翅翼平平指向、回歸於說法示法的原點――那使迦陵頻伽為之存在,為之發聲,與歌詠的彌陀本懷。
萬般湧動俱以「不動」為核心,諸相幻美俱以「空寂」為底蘊――這是迦陵玄鳥的奧秘與刃口;意即,牠須時時將一己置於藝術的絕頂,於風火雷電,官能感性,思惟靈智的劈掃夾擊、酩酊眩惑中,而於閃光、焚荼的同一頃刻,瞬息出離!剎那脫落!覺觀翅翼與烽火,荼麗與焚燎,胭脂與泥沼……乃至我,迦陵頻伽,那一毛,一羽,一音,一偈,本自空寂,本自無相,俱屬於彌陀廣袤而幻麗的一夢。
千江之水,千般奔流,僅止於一月所印。
萬華摶舞,萬華眩璨的極致,亦僅止於一只豁然空寂的冷眼。
沙門一隻眼。
在共一只沙門眼目中,馬鳴與元曉,各俱出發尋找、葦編,幻設著一己的迦陵玄鳥。馬鳴的音域浩瀚遼闊,涵蓋人鬼禽獸;音詩哀雅樸獷,自典麗而蒼渾,可使五百名奢美精湛的王子斷髮出離,亦可使莽莽茨曠間的群馬神魂愮悚,望風悲悷。而元曉的「無礙」琴弦,一如其名,濩落瀟灑,曠達無羈,可以從容悠遊於陋巷市廛、媱室婬席,使得擔漿、挑糞、補鍋、造瓦、猴戲、雜耍之流,俱能合掌吟讚「南無」之音。
自音律與音詩、美聲與美樂中,馬鳴與元曉汲汲探索,汲汲淬演藝術與修行的兩極與合融,分裂與兼併,驚動與不動,惑亂與不惑,矛盾與協美……而我,亦在我的文字,在叙事與風格,經緯與段落,邊陲與轉折間,尋索著那不可思議的羽毛、形色,與音聲。以及,那終極的平衡與和諧,指涉與回歸!
安置於彌陀胸壑,彌陀心眼的休歇,與合鳴。
那樣的共振與共鳴,合唱與合音,始是迦陵玄鳥真正的原點,真正的窠巢,真正的自由與可能。
雙頭一身,迦陵頻伽晦昧玄奇的的圖騰,或者,亦意味著兩極對立,兩極分裂,兩極匯流,冥合,開展,與學習的無盡繁衍,與歸一。
是雌性與陽性,慈悲與智慧,眷美與雄力的匯流與合一。
也是藝術與宗教,修行與創作,風格與旋律的匯整與回歸。
亦是善與惡,美與醜,涅樂與泥塗,騷悸與寂止,惑愛與解脫……一盡矛盾,一盡分裂的消融與冰釋。
如是,皚皚桐花於我蟄隱的山崖十二回的褫落與綻開。自一九八五年執筆寫下第一篇作品〈蓮澤〉開始,宛然已註定了修行與創作之間無以逭逃的宿命與跋涉――那為尋索迦陵玄鳥,乃至彌陀姿影的層層顛沛,層層怔忡,與層層蒺藜。設若〈蓮澤〉是迦陵玄音的「卵中之鳴」;那麼,十二年皚白桐花的跏趺與尋覓,思惟與鑿墾,是卵中默寂的孵育、蛻化、振翅,與破殼。
十二回的貞淨皎白,亦僅意味著十二個悠漫年光的摶翅,鼓翼,呼喚,噙囀,以及十二個渾沌座相的梳理,調整,矛盾,與統諧――那旋乾轉坤,使兩只相異相斥,恒恒分裂,恒恒敵對,恒恒齟齬,恒恒頡抗,恒恒別開顏面……的頭顱,以如何的清湛澄明,和解寬赦,漸次地,將雙顱合為一體,將眼目指向同一身影。
理解,雙身厥為一體;僅是同一只璨爛姿影的華嚴變相與投影。
如此,全書十二篇行文,應是迦陵頻伽的十二面相與疊構,也是華嚴法界十二回的變相與流轉。自佛陀而盜跖,自地獄而群盲,自糞掃而天界……鳥羽翩旋,重重流注,重重明滅間,迦陵玄鳥婉轉鳴啼,次第展開時而瑰璨、澎湃,時而高亢、幽惻,時而低抑、裂決的音階――
然而,這亦僅僅不過是流過我容光的迦陵之音罷了。十二年來,我的掌中真正停歇過一隻彌陀的迦陵玄鳥嚒?亦或者,十二年的跋涉尋索,依稀僅是一點模糊的眼目,殘斷的擊翅,與曖昧的浮響?
那至至精準的節拍與旋律尚未到來!
那麼,即在彌陀之心中尋找那初度撞擊、拂掠胸膉的鳥羽!即在流砂的跋涉與顛躓中次第溯回佚失的音詩與旋律――藝術是!修行是!
於雙首雙顱中,我將再一次思惟尋索――
那終極的閃電與擊翅,匯流與冥合。
彼時,自有迦陵之音,如流水一般,靜悅地,流過我閃光的容顏。
一九九七年八月卅一日
半僧.傳玄
【他山之石】評介《迦陵之音》 吳繼文
作者必是一位以書寫修行的人。她對文字的字面之美是如此的著迷,而且毫不懷疑。我們可以揣想她泅泳在意象之海的身姿,堅決而貞定,字字力透紙背;也正是這樣的專注,以致書寫者同時也成為被書寫者,不復有肉身的牢籠,時間和空間的羈絆,整個人化為一聲輕嘆,恍惚有如酩酊的天使。
這樣的書寫樣態,作者,有意或無意的,使得她的字句變成一種取代她的身心、負載她魂靈的存在,甚至先於她而存在,熾烈或者隱微,而她自己只是那些字句的化身。
整本書所收僅有或長或短的十餘篇作品,卻也貫穿了作者踽踽獨行的十餘年歲月,但筆觸基本上是統一的,作者幾乎是以她全副心魂,時而悠緩時而急切,以極為戲劇性的發想,鋪陳一個個精采已極的傳奇。但作者不僅僅滿足於說故事,那些故事所渲染的異色圖像都有深意,需要讀者緩緩翻動書頁,輕輕調息,直到與作者寫作的當下合而為一,靈犀相通,才能心領神會;在酩酊的快意中領會作者的深情。
〈在佛陀的肩背上〉寫大乘佛法中譯史上的關鍵人物鳩摩羅什之父鳩摩羅焰偷盜佛像遁逃中土的莊嚴軼事;〈蓮澤〉寫泰國高僧盤若智放下法執的悟道歷程;〈桂樹下的托缽者〉寫釋迦牟尼座下智慧第一的弟子舍利弗預知死亡回到母土之旅。然而作者也不全然鋪衍佛教故事,〈殺死和尚!〉以幽默而荒誕的形式述說一個強盜變身和變心之後的處境;〈射墜一縷絲絹〉呈現廩君和鹽水女神一場驚天動地的情愛纏綿;〈嵯峨野之舞〉則是《平家物語》中絕代風華的兩位美少女曲折的命運之歌。〈白蓮幻想曲〉、〈膚色紫金光〉是那樣優美的溫暖;〈灩紅美人蕉〉、〈在我蜜色手掌的巨人啊〉俱見作者非凡的寫作功力;〈飛〉是第一流的童話。
作者誠然試圖禮讚一種永恆的美,也想要和讀者分享她所目睹的終極真相。但以色喻空,需要超師手眼。由於作者精神上的潔癖,多少影響了她驅使字句的靈活度,某些篇章襲用佛經或擬似佛經的熟語稍嫌過多,自創的遣詞造句也常常用力過猛,彷彿天女散花,漫天蓋地都是華麗已極的字句拼貼的奢美意象,但有幾個人能夠花不沾身?處理得好的地方,真是美不勝收,過當之處,則美成了負擔,而襲人的香氣叫人呼吸困難。這是作者獨自的美感體現,評者本不應置一詞,但聰慧清冷如作者,當知讀者或許只需凝視、傾聽,但評者如鏡。
若干字句,慎能斟酌:「彌陀」(〈嵯峨野之舞〉)雖知所指乃西方淨土阿彌陀佛,但「阿彌陀」是無量(amitabha無量光 / amitayus無量壽),「彌陀」(mita)
卻是有量,畢竟不妥;「涅盤 nirana」(〈在我蜜色手掌的巨人啊〉「涅盤中有緣起」、〈嵯峨野之舞〉「菩提樹下,涅盤成佛的世尊」)只解讀為死滅,將亡失其「完全的解脫」、「與絕對合而為一」、「不入生死輪迴」的至福之境(〈在佛陀的肩背上〉「涅盤的意思,即是清涼,熱惱的止息」),何況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成道,卻是在沙羅雙樹之間示寂。
本書以及作者其他著作,都讓我們領略到她清絕的身姿,她是有心人,彷彿也只為有心人而存在,跣足履地,夕露霑衣,一派自在風光。但對美的不捨並不等同於對人間的不捨。在文字的修行上,也可以知所剪裁,留下微微的不滿,淡淡的苦澀,點點的空白,或者更加耐讀,就像迦陵妙音,一定是將全身輕輕放下之後才發得出來,響徹三世十方。
(1999年12月4日〈中國時報〉《開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