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我們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 …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 …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聯絡我們

超拔生死塵砂

· 拄杖在手/論文・演講・座談・開示
Section image

AI繪圖/設計:Nicole Liang

Section image

AI繪圖:Nicole Liang

大勢至菩薩聖誕法會

2025年8月30日 下午2:00

(原農曆七月十三,9/4)

恭誦《三時繫念佛事》

地點:大鑑禪堂(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218-1號7樓)

※若有近年往生的眷屬親友須作超薦,可預先向禪堂登記。TEL:(02)2711 - 6272

Section image

AI繪圖:Nicole Liang

以〈懷淨土詩〉為底蘊,中峰明本的《三時繫念佛事》既導入西方彌陀,亦指陳自性彌陀,彼我光光相照、合會一體。

超拔生死塵砂

──恭誦《三時繫念佛事》,2025年大勢至聖誕法會

塵沙劫又塵沙劫,

數盡塵沙劫未休;

當念只因情未撇,

無邊生死自羈留。

這是元代中峰明本禪師〈懷淨土詩〉百首中的第一首,短短四句偈,一下手即將塵砂生死輪迴的緣由劈剖得一清二楚,唯因「情」與「愛執」罷了。

情根情執不斷,愛執愛念不剷,則三毒(貪、嗔、癡)依之續起,成為強而有力的三座火力發電廠,將生命反覆拽入輪迴之柱中。

正因情念不休,有著內在深切複現肉身的渴盼與想望,我們才反覆具現、投影於輪迴之柱中。且因愛憎喜怒、三毒無明造作無盡善惡業果,而形成累劫的牽絆與執繫,更加重了此輪迴之柱牢不可破的鉛垂與旋動。究其本質,輪迴,原是自為羈鎖,自給自身上的套子。是自找的!

撇去情念情根,無此套子,自然也即無此輪迴。

此中,所謂的「情」,當然,不獨指愛情,而包括生命各種關係,一切萬相萬事萬類萬務,種種粗粗細細、大大小小、深深淺淺的情感、情動、愛執與著染;諸如父母、親子、朋友、眷屬、同僚……乃至於聲名、地位、權勢、財富、事功、成就等等的愛執、渴盼、希冀。

佛家本將情分為清/濁,而十法界(佛、菩薩、緣覺、阿羅漢、天、人、阿修羅、畜牲、餓鬼、地獄)──此「四聖六凡」 原依情的清/濁區分。清者上揚,濁者下沉──明覺愈高,愈傾向精神、心魂、性靈的清明修鍛的,則愈上昇;愈鈍化暗濁,傾向本能、官能等粗重粗濁的感官欲愛的,則愈下墜。緣於縱任自我,逐欲而為,埋鍋造業,而不返不省。

Section image

書法家趙孟頫所書之〈懷淨土詩〉,出自: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資料。

作為一名宗門巨匠,中峰明本的〈懷淨土詩〉自然也不止是指西方淨土,而是直指心中淨土、自性彌陀。詩的第五首道:

愛繩牽入苦娑婆,

哭到黃泉淚轉多;

孰謂別離窮劫恨?

通身渾是古彌陀!

再一次強調了「愛繫其頸」的輪迴主因,同時,以宗師的手眼,直指了人人有份、「骨底骨董」存在的一尊「古彌陀」──禪家所言的「自性本然天真佛」:長劫流轉,他都佇立性田中,為最古最老的一尊彌陀;只要返身認證!

徹斷情塵拘鎖,一生淡泊,不干名利,不愛權位,推拒過無數大剎住持,僅一逕草隱浪跡,或結庵窮嶺、或居住船舶,而無論住止何處,總名為「幻住」,意即:觀三界如幻,薰修、安住如幻三昧。

他的〈懷淨土詩〉描述自身的船居生涯道:

船居念佛佛隨船,

常寂光搖水底天;

兩岸中流如不觸,

枝枝紅蕅發心田。

兩岸不繫,中亦不著──直揭了宗門「中道實相了義」;如是他的〈懷淨土詩〉的「懷」,不止於懷念、懷想;而是胸懷、懷藏。所描摩的,是一名坐隱家山的道者,內自在的彌陀與西方淨土彌陀的光光相照、渾為一體。常寂光淨土唯在現前,於澄明的波底水天間。

唯其襌/淨兼攝,具足高峰的修證與道力,以是中峰所書撰的《三時繫念佛事》不僅為淨土宗所崇仰,視為超薦度亡、直昇蓮邦的殊勝儀典;亦為宗門所尊敬,唯因「直示歸程,直陳了義」:體相不二,既導生/亡兩岸共入極樂淨域,亦提撕本處風光、自性彌陀,要人返歸識自性份上的淨土、白蓮。

無明淤泥裡,此蓮根一向存在,一真皎皎,僅是遮蔽、埋沒而已。

無生不終,死生常情!生命行路至此,每一個人都不得不面對所親所愛、所悅所敬、所繫所念者的凋亡辭世。農曆七月,一向是度亡月,也是「慈懷感恩月」──然,與其空懷悲悼,莫如勇猛超薦,贈予資糧與舟筏,使之頓超怖海,直向彌陀。也許,這才是愛人、愛己,護彼護我的真送行。

如斯藉此一柱馨香,三時佛事,三轉彌陀法輪(註),向曾經存在過、滋澤過、愛憎憂悲過的無數人面、重重形影,致上虔心的感恩,贖懺,與祝福──

願拔羈鎖,昇於淨土,蓮華處處,喜樂淨滿!

也願自性田朗朗,轉情根為智覺,愛執為慈願!

歡迎蒞臨共沐法輪!

大鑑導師
梁寒衣 虔敬合掌
二〇二五年八月十九日


(註)《三時繫念佛事》其結構,本以《阿彌陀佛經》為主軸,三回持誦,中間導以中峰明本「禪淨一體」的開示與慈薦。換句話說,主持者僅是代替中峰明本宣讀法音法流罷了。其背後拄立的,是這位禪者的心魂。

Section image

AI繪圖:Nicole Liang

訂閱
上一篇
超拔生死塵砂 ──恭誦《三時繫念佛事》,2025年大勢至聖誕法會
下一篇
 返回網站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一旦點擊接受,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設定
全部拒絕
Cookie 設定
必要的Cookies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
分析性Cookies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
偏好的Cookies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
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