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聯絡我們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 …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 …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聯絡我們
broken image


過在人不求道

──問題,在於人不肯修行求法


· 拄杖在手-隨身法藏,最新文章
broken image

攝影:Nicole Liang

大道曠遠,人不尋找,非道之過。

過在人不求道

——問題,在於人不肯修行求法

                    ——節錄自《佛本生經》(註)

梁寒衣摘錄


一、譬如有人埋居在糞堆之中,望見遠處有一大池,五色蓮華覆蓋其上。這時那人當然會想:「 向哪條道兒走,才能到達那裡呢?」急急去尋找可通那池的道兒。如果他不去尋求,這不是池之過。

二、同樣,雖有洗淨煩惱之垢的不滅的大涅槃池,而不自去找尋,這不是不滅的大涅槃池之過。

三、譬如有人被盗賊四面包圍,雖有逃遁之路,而不逃遁,這不是路之過。

四、同樣,人被煩惱四面包圍,雖有到達涅槃的安全之道,而不自去找尋,這不是道之過,是那人自己之過。

五、譬如有人為病所困,雖有能治病的醫師而不去尋求,請其療治,這不是醫師之過。

六、同樣,人為煩惱之病所困,雖有深知除煩惱之道的教師,而不去尋求,這是其人自己之過,不是滅除煩惱的教師之過。

broken image

攝影:Nicole Liang


  玄浩誌:

  摘錄此篇給予普世的修學者與弘法者——唯其瞭望見太多名為「修學」,卻為自我的憍慢、懈怠、怯懦、愚庸、疑悔……種種人性的脆弱與習性所擱淺、障阻,而始終盤桓打轉,難能精進推前、邁進的佛弟子。唯見時光侵奪、膚髮褶縐,禪、教皆僅成虛言、空願。

  之於弘法者,所須反觀的是,所指陳的道路,與所施設的路標是否一一精準、精嚴?以及是否依自所施設的準繩「如說而行」、如實薰修、奉持?倘上述兩者均曾致其竭誠,精準、誠實地施設、抵赴,即可安恬放捨,回歸本體未竟、未滿的修持。

  就弘法者,道力可以未充,但所見所指的道途卻一定非精準精確不可!

  以是既已「陳力就列」、精準指陳了法教,即不妨回歸作本體的末後保任——這是為何古來祖師不乏採行「奢摩他」——以遁世寂隱、靜修空觀的方式圓滿生命最後一段旅程。

  它是大涅槃池通身的一躍,無人可以替代。

寫于二〇二五年二月廿四日

broken image

攝影:Nicole Liang


(註)佛本生經,中譯為《佛本生故事集》,夏丐尊譯自日譯《南傳大藏經》之《小部經典.本生經》(五南出版)。




訂閱
上一篇
為何要誦經?
下一篇
魚籃觀音贊
 返回網站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一旦點擊接受,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設定
全部拒絕
Cookie 設定
必要的Cookies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
分析性Cookies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
偏好的Cookies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
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