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聯絡我們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 …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 …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聯絡我們
broken image

刀口上的蜜糖

· 拄杖在手/論文・演講・座談・開示,最新文章

broken image

攝影:蘇仁浩

刀口上的蜜糖

梁寒衣

――聰慧的你,即或猶戀世間,不打算「離欲/解脫」,至少也該修學「刀上加蜜」的調修、平衡之道。

原始佛法視情愛的執染為「刀口舔蜜」――唯因因緣流轉、諸法無常、諸心變異……未獲得時,固然時憂時喜、惴惴不安、狂心不歇;倘然獲得,則耽嗜、戀棧,冀願鞏固、唯恐失卻;一旦變移、一旦失落,則天地倒懸、鬱鬱傷惻、痛苦絕倒。因之,愈是耽溺於蜜味,其舔嗜愈深、愈濃、愈力、愈劇的,所觸及的刀口,也相對愈烈、愈劇、愈是痛不可扼、深入心扉。如是愈是情深意癡,愈是見骨見血、無天可復!以是佛家要說「因愛生憂,因愛生懼,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懼」(註一)。

這不是哪一種愛的類型、屬性的問題;而是無論父母、子女、夫妻、戀人、朋友、親眷、同事、師生、徒侶……無論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乃至準擬「大佛無戀,唯戀道法」:一旦有所愛染執取,則嗜欲染著愈深、耽味愈濃的,其反作用力、所啃噬、觸碰的刀鋒刀板則更犀銳、峻烈――蜜糖中豢養長大、直是觸碰不了一點塩!(即若戀執法道、菩薩道,也可能衍為相對的法執、病灶,它是另一更深層次的議題。)於茲佛所說的「八苦」中,其「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苦」(註二)也將顯得更龐巨、激越。一旦無常到來,與之俱起的另四苦「生,老,病,死」便顯得更淒厲、更摧折、更具壓倒性!在於蜜已無,唯餘鐵錚錚、沈重、剮割的刀板了!――「三法印」的前二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已如實唱完了它的樂歌。

端看要不要走向最後一印「涅槃寂靜」,走向徹底的「息苦、滅苦」之道?還是「異火燃熾」――一座燭台燒完了,不熄的火焰,仍戀戀覓找下一座燭台繼續燒燃;一份情愛消亡了,頑強的愛執依舊熾渴無已,即另尋找下一段情愛、對象繼起耽愛、依附?――此即佛法定義的「輪迴的真相」:我們本身的愛執即為推動齒輪、使之輪轉不息的「火力發電廠」。

這樣的「異火燃熾」為現實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共相;例如一段愛情變異了,即忙忙展開下一段愛情,以便填補現前的空虛、寂寞或苦傷;失卻丈夫(無論是肉身或僅精神的零度),即投注全盤精力用以關注、壟占、支配兒女的一切;剝離一種依附關係,則急急尋找另一依附依賴的對象,恍如奴隸之尋求奴隸主,總不肯「自為作主」地站起來……當然,「異火燃熾」的方式、樣類繁多,並不限於「人」或「情愛」,那把不熄的火和愛渴,可能燒燃向工作、權力、聲名、金錢或競爭、讎對……

自然,經驗苦、味著苦,知苦、識苦,上乘者即可能斬然離開刀刃,「割愛辭親」,離開一干愛執牽纏的冤親債主,直接「身出家、心亦出家」,成為一名僧侶,走向「若離於愛者,無懼亦無憂」的涅槃息止之道。

其次者,礙於種種因緣、情境、狀況的不同,有著未完成、且非承擔不可的責任與義理,則「身不出家、心出家」,以居士身,精猛精進、修持驗證涅槃解脫之道,一如前者一般。他們是「身披俗裝的僧侶」。

第三種,則屬「世間情性、智道之人」――他們熱愛、戀棧世間,不厭輪迴、不捨愛執,於是尋求、修學種種智慧之道以及生命對待之道(包括世間和出世間的種種哲學文學藝術),練習駕馭刀口,也練習「蜜與刀的平衡/和諧」:一方面修善、刪減自/他的刀口;一方面於刀鋒刀口之上,努力「加蜜」:薰習智道,練習智慧澤善的愛、理解、與分享,持續注入更高、更厚、更濃的蜜,以緩降刀口的抵達和凌厲。

如此,即或無常之刀勢必到來,至少,已完滿、一無錯謬地對待了;由是,悲固悲,卻可無憾的剝落與慰安。

broken image

攝影:洪乙瑄

第四類則為標準凡夫――無論世智聰辯、秀異出拔,或愚昧盲目、昏鈍無知,全皆將愛染執取視為生命的「第一義」,耽嗜愛染、堅牢執取、不惜一切,徒知我苦、不知他苦……以致依其愛憎,為善為惡,全憑境緣。蜜在時,儘管享、儘管縱恣,耽溺癡福,從不問、不知蜜源來自何處?蜜盡了,舔咬了刀口,亦只管跌腳大哭、怨天尤人,而不知反觀覺省,問一問刀從何來?如何形成?

縱或嚐到「蜜盡刀至」的苦感,也儘認為,問題出自「沒有撈取、獲得的更多,或鞏固、把守地更堅牢」――幸福的關鍵,就在「獲得,滿足,鞏固」與否:獲得、滿足、鞏固得愈多,則愈幸福、愈有成就。

由是,舔著了蜜,固然思求更多、更是耽味不捨……渴念更來、更受,以是輪迴不止。舔及刀口的,也汲思再來、更作翻盤;緣於視當前的刀口僅為「蜜不足」所致;蜜的幻念與幸福仍形成永恒、遙迢的召喚……因之也照樣「異火燃熾」、輪迴不已。

第四類,為恒河砂數的世間有情的共相與特質,即「視世間嗔癡愛染為生命的常情與價值」,於佛法中屬「身、心都不出家」或「身出家、心不出家」的俗眾。既從不識苦、知苦,亦從不審量錯謬的愛執所加諸人、我的無限刀口與創害,自然也就任己、隨己,不修、不調,無從談反觀反省、克己修造,因而也就愛憎所之,攘奪敵競、造善造惡、昇沈浮降、永劫輪迴。其結果,自然異火燃熾、死此生彼――生前已然貪嗔癡火焰、刀口不息,死後亦自因果呼應,端看福緣、惡業將之「拽」向六道的哪一端罷了。泰半人類若不觀修,一生也就依其愛憎、時善時惡地種著「雜糧業」:既致以蜜,亦致以刀鋒刀刃。

刀與蜜。咬著刀、啃著刀,嚐盡剮割與創苦,並非壞事,它是決絕出離的柱石;不如此,便總「偷心不死」:頻頻回望,猶戀蜜味。

唯其深刻識苦、知苦,體得一切有情俱是「有苦眾生」,俱難免處於「求不得――欲嚐蜜味、卻恒逢刀刃的匱乏之苦」,憫己復憐他,於是,能出自本然地昇起同體大悲與「無緣大慈」(即不緣於任何條件、理由、對象,而能平等施予的「無差別」大慈)。前述一、二類人均有可能基於此而「出而復入」,於抵達一定的出離、道證之後,投入世俗塵廛,展開無量菩薩度生的願行,將宿昔堆積的刀口統統逆轉為菩薩的意志與願力。刀口堆積幾丈,其菩薩願行便積厚幾丈。

至於第三類,依其世間、出世間所修習、注入的智道和生命對待,了知「刀蜜平衡/和諧」的重要性,洞明人類社會「一體共存、互為影響」的重要,即有潛能拓展他的愛慈與分享――既決定輪迴、戀棧輪迴,則也曉了「創建優美的共業與輪迴」的必要性。如是,也能以他本然的善法光明、情智光明隨緣澤厚、善待他者,而以潛隱的菩薩支流、伏流的姿勢注入華嚴巨海。

這是《華嚴經》所揭橥的:一切擇善、慈行的外道、他道,終將匯入一華嚴大海,只消時節因緣到來!唯因他們所累積的善業德行,即已說明了他們生根著芽的菩提心。長行累劫而後,一旦與佛法相逢,則易於因地相契、願行相應,轉身為菩薩行者。

那麼,第四類人呢?

即等蜜蜜刀刀、愛愛憎憎、悲喜憂懼不住上演、流轉、輪迴著……耽著蜜、也啃著刀,直到有一天翻然覺悟,深味了「因愛生憂,因愛生懼」,轉身修學,將蜜與刀齊齊放下,走向第一、二類人的求道之旅……;或至少學習第三類人「創造蜜、積厚蜜,刪減刀、駕馭刀」的平衡之道。

但首先,就是須識得「蜜下之刀」,究本探源,觀察覺知刀的本質、形成、以及行進方式。

它即是佛家所指的「苦諦」與「集諦」(註三)――一切出離道與修驗道的起點。

朋友,無盡漫長之旅,億萬容顏中,你,是哪一類人呢?

寫于二〇二四年三月廿五日

(註一)另附參考經句如下:
  一、《四十二章經˙第三十二》:「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二、《妙色王因緣經》:「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故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註二)五陰,即色,受,想,行,識,也即色相、色身,覺受、受取,心想、思維,遷變、流轉,意識、覺識。

(註三)苦諦、集諦,即苦果、苦因。諦,即如實審察、洞明真理。一般人若不修行,唯有「苦」、「集」,而沒有「諦」。


broken image

攝影:蘇仁浩

花落蓮成,佛家將之詮釋為:生命的幻華銷落,唯餘實相諦顯。

訂閱
上一篇
背塵合覺的練習
下一篇
 返回網站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一旦點擊接受,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設定
全部拒絕
Cookie 設定
必要的Cookies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
分析性Cookies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
偏好的Cookies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
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