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聯絡我們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 …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 …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聯絡我們
broken image

梁寒衣的心靈自由之路

· 他方之眼-且觀霓霞
broken image

攝影:梁寒衣

愛恨、親冤、好壞、得失……都是相對而非絕對的

梁寒衣的心靈自由之路

編者按:本文原刊於1998年6月11日/大成報

文:莊雅妃

  近年來,在陸續發生了桃園縣長、彭婉如、白曉燕等命案後,除了引起大眾的震驚與不安外,大家莫不感到社會治安有日漸惡化的趨勢。

  在人心惶惶之際,有錢的人紛紛尋求出國移民的途徑。

  難道移民就是徹底解決之道嗎?每個人都想尋求一片淨土,但卻往往忽略了其實淨土就在心中,所謂「心淨則國土淨」。

  向外尋求淨土是徒勞無益的,因為當你千辛萬苦找到時,會發現問題仍是層出不窮,所以只有解決心靈的問題時,才是根本之道。

  禪,幫助你學會面對自我;禪,帶你走向心靈自由之路;學禪之後,你將學會如何安頓自己那顆徬徨無依的心;走入禪的世界,你也將發現人生愈來愈光明,愈來愈充滿無限的希望。

禪是什麼?

  梁寒衣說,禪就是「空寂」,更是「智慧妙用」,而方法是「安住」和「專注」。

  因人有分別心,常在好壞、是非、美醜、得失……中取捨,所以當我們面對喜歡的人事物時,就感到喜悅;而當我們面對不喜歡的人事務時,則厭惡、不耐煩。

  從早到晚,心都在外境中轉來轉去,時而悲、時而喜,無一刻寧靜與自在。

  活在相對的境界中,就容易常生煩惱,所以要使心安住下來,唯有以「平常心」來面對一切才能達到。

  其實,世間上的一切皆是相對的,例如:從屢見不鮮的情殺事件,我們就可以知道「愛」、「恨」是一體的兩面。

  情殺事件中的情侶彼此也曾非常相愛,但為何最後會以殺死對方來結束一切呢?

  所以「愛」到最終極時,「恨」就出來了。

  從以上的例子我們可以知道愛恨、親冤、好壞、得失……都是相對而非絕對的,只要從日常生活中體悟這個道理,心就能漸漸地定下來,而不再患得患失,即使在困苦中,也能學習安然自處,以平常心來面對一切,而不增添任何情緒。

  但要達到這種自在的境界,唯有透過禪定才有辦法,所以每天要有固定時間打坐,以及隨時反省、慚愧、思維自己的起心動念,以及佛法解脫之義;或拜佛、誦經等,連儒家也說:「吾日三省吾身」。透過長期的練習、薰修才能將心定下來。

  功夫累積深了,就可體會何謂「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以及「安禪和須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的境界了。

broken image

攝影:大俠

卡夫卡墓畔。慕往卡夫卡,這是第二度前往捷克,沈思墓畔,諦觀生死,等待雨落。
雨,果然落了下來……

黃昏的憂鬱症

  小時候的梁寒衣是十分敏感、孤獨的小孩。

  她說,當她五歲獨自看著黃昏時,就有一種痛感;從樹影漸暗到有點藍。

  再慢慢變黑,然後全部暗掉時,她就會陷入一種很深刻的憂鬱之中,五歲的她不懂失落了什麼,只是感到一種莫名的愁思與惶恐。

  日復一日,每到白天黑夜交替的剎那,患了「黃昏憂鬱症」的她就特別地害怕;因為時間無常的刀口一下子切進來,特別敏感的她就彷彿被一種痛感襲擊著。

  學佛之後,她了解「以無常為常」的道理,也了解不但空間是虛妄的,連時間也是幻化不實的,唯一不變的是人人本具的菩提自性。再面對黃昏時,她說宛如看到阿彌陀佛的容顏,如此的壯美、如此令人感動。

從病苦中成長

  梁寒衣從小就體弱多病,所以她對四聖諦「苦、集、滅、道」中的「苦」諦參究得特別深。  在她高中的日記裏就有這樣的句子:「很快地,所有的人都將變成白骨。」乍看似乎過於消極悲觀,但正因長久的痛苦而使她對生命的無常有一種豁然與自在。通常人執著身體為實有,而透過「析空觀」則可以慢慢放下對身體的執著。 當病痛來的時候,就思維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

  哪四大呢?身體堅硬的部分:如皮膚、肌肉、骨骼等屬於「地大」;液體部份如:血液、淚液、尿液等為「水大」;而身體的熱量、體溫等名為「火大」;呼吸、出入息則屬於「風大」。

  如是不斷地反覆思維到最後,身體就「空」了,哪有一個「我」呢?哪有我在「痛」呢?所以身體只是一個暫時的假有,隨著時間不停地在變化之中。

  梁寒衣又不疾不徐地說,面對自己的痛苦,他學習以佛家的「不射第二支箭」來對治──只有「身受」,而沒有「心受」:如實地觀照身體的痛苦,但卻不增添內心的絕望感,因為她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雖然病痛之苦,如同緩緩凌遲的折磨,有時意志力也被腐蝕到沒有立足之地,但她說,當生病時,她常以維摩詰經中的「不與之俱去」來勉勵自己──

  觀照病痛在身體內的運作,但心仍「如如不動」,不受痛苦的影響,只是很安然地面對它。

  因一般人執著這個肉身的「我」,所以在病中無法身不痛、心不亂,但我們只要經常思維「緣起性空」的道理,就如同維摩詰經中說的:「起唯法起,滅唯法滅」。

  外在一切都是因緣法不斷在生滅之中,只有我們這念「菩提心」是永恆不變的;因此當生病時,不僅要「調身」,重要的是「調心」吧!

回到生命究竟的解脫

  因為比一般人敏感,所以她從很早就開始思索生命的意義,她開始從哲學書籍中尋找答案,當時的她在家人的心中,彷彿是一個頭上裝著接收外星天線的孩子。

  十分的奇怪、令人不解。

  上大學後,她就開始讀佛經,不過當時只是「為文學而佛學」,是一種企圖心,想吸收佛學來滋養文學,時非很認真將之視為生命的修行。不過佛學是「事」、「理」並重的,必須遵行其修行體系,才有辦法一窺佛門的堂奧,所以她開始學打坐,以一種辯證的態度來研經。

  在漫長的思辯過程後,她終於了解所有的藝術、文學、哲學……等,都只是為了拼湊佛陀的容顏。原本只是想把佛法納為生命的一支,但後來卻發現佛法才是生命的原點;為了佛學,她可以捨下文學、捨下生命所有的一切,她說:「只是為了回到生命最究竟的解脫吧!」

broken image

攝影:梁寒衣

苦難,是慈悲心的動力。

將業力轉為願力

  梁寒衣說:「苦難,是慈悲心的動力。」唯有曾經受苦,才能夠對同是受苦的心靈給予同情和撫慰。

  在觀察生命的苦難時,也不再以批判的角度來看待;而對那些罪大惡極的人更不再嫉惡如仇,只是想辦法去救贖他們。

  苦難,是可以長養我們的慈悲心的;而「業力」也可以變成「願力」,就端看自己如何轉。

  梁寒衣說,藥師佛在未成佛前必定曾是病人,而且病得很重,所以才能發下廣大的悲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一切的生命都沒有病苦。」如此慈悲的心境,必是從極大的苦受中得來的。

因此、雖然「眾生平等,佛性本具」,但凡夫和聖人的差別就在於聖人能將業力轉為願力。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從極大的痛苦中昇華而成的,當自己曾苦過,在看待別人的痛時,也才能視為「同體」,認為對方和我是「同一個身體」。

  所以請試著將逆境看做是自己最好的導師吧,因為在逆境中必可學習到許多有價值的東西,也將可開啟我們本具的「菩提自性」。

(1998年6月11日〈大成報〉)

 

訂閱
上一篇
金剛心與琉璃心兼修──清淡生活有真味
下一篇
適逢勞動節連假
 返回網站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一旦點擊接受,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設定
全部拒絕
Cookie 設定
必要的Cookies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
分析性Cookies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
偏好的Cookies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
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