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聯絡我們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 …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 …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聯絡我們
broken image

反覆

· 最新文章,感思與洄瀾
broken image

禪宗,號稱為「弘法」指能培育、鑄鍛修學者,成為宗門高林、佛法棟樑。

然而,若缺乏種子播扦,法乳灌溉、長養成苗樹,也便談不上巨木、棟樑。

以是要說「法供養」為最勝、第一供養,正因一切如來俱自「法」中出生,自「法」中長養——也是為什麼「諸佛如來尊重法」故——唯因法/般若是諸佛之母源。

準此,講經說法,乃至剪輯,聽寫,協助教觀教法的整理、流播、推展均屬廣義「法供養」,也均為使如來法教長久住世的必須努力。

但是,最重要的「法供養」卻是謙虛柔忍、隨順法智——受法,行法,內調心性,以覺花而為供養。

反覆

——常忍

  從「行道瓔珞」的敘事中,方知佩芳師姐別名「大痴」,慚愧!

  與佩芳師姐的熟識,始於「壇經讀書會」,因是同組的因緣。後來有一次,師姐問我關於錄音剪輯一事,希望能切磋一二。當時自是欣然應允,儘管自身也才剛開始摸索如何調整音質(諸如調整音量落差、去除背景雜音等大部處理),剪輯面根本談不上切磋二字。不料後來師姐受病魔催折,竟爾無法成行——但知剪輯一事,佩芳師姐是一直深深掛念的。

  如今,「道德經憨山註」的重剪已接近尾聲,希望藉此機會能秉知於她,祈願她能「放心」,進而「放下」。因為將心比心,如果是我,對於深深掛念、卻無法於生前完成之事,必然希望有人能夠傳承、能夠完成。對佩芳師姐來說,想必亦是如此!

  佩芳師姐投入剪輯得早,由於是陌生的領域,加上沒有同儕偕行,在「嘗試錯誤」的學習模式中,難免因無他人回饋而留下遺憾。畢竟親身也有類似的經歷,故爾更深知其在黑夜中摸索、前行的孤獨感受。

  而這樣的經歷,何獨一二人?在大鑑,不僅僅錄音剪輯,尚包括數不盡的文字整理及其它作務,上自老師、下至每位成員,每一位菩薩行者,一旦跨入了陌生的領域,又有誰不是在暗夜中艱苦前行、堅持直至抵達光明的彼岸呢?

  此次「道德經憨山註」的重剪,由於自第六課始,有了聽寫者的加入,中後期也才能漸入佳境。需知若是沒有聽寫者為前導的剪輯,剪輯者是必須在腦海中經過無形的聽寫程序,才能進行後續的剪輯的;但也因為有聽無寫,未將所聽轉為筆墨,故爾很容易在較久的剪輯操作後,丟失了貫穿前後文的脈絡(當然,有時是因為沒有全然地保持神智清明!)。一旦丟失了貫穿前後文的脈絡,聽寫稿就成了救生索一般,讓剪輯者能夠安全地回歸。由是聽寫者提供的,是對剪輯者山大的助力。

  除了救生索之外,聽寫稿還扮演著溝通平台的重要角色。試想,若無聽寫稿的加持,剪輯者要憑藉什麼、才能與複聽者進行有效的溝通呢?而老師又要憑藉什麼,才能不費力地進行回饋,指出需更正之處、以及如何更正呢?總之,對於聽寫的師兄姐是充滿了佩服與感恩的。因為參與者,有的仍在公私機構服務,有的則是全職的家庭主婦,要在有限的自由時間裡頭完成聽寫,那是要有多大的發心啊?

  最後,若問在錄音剪輯中的最大收穫?我想是自身明白了「反覆」的意義,即是有目標地反覆練習、反覆操作——世間法如此、聽法如此,修法想必更是如此。所謂的目標,是正向的、是提昇的,但不是不切實際的。儘管一次只提升一點點,改善一點點,在反覆多次之後,成果也會是可觀的(沒有目標地反覆,則比較像「輪迴」)。比如在幾次驚覺丟失了老師講課的脈絡之後, 開始思索原因及改善之道。而因為有想要進步的推力,在「反覆」中自然能找到答案,不論是你找到答案、或是答案來找你……說到「答案來找你」,佛經中「周利槃陀伽」的故事,不就是為「反覆」提供了最佳的詮釋嗎?

 

訂閱
上一篇
2/25,六祖聖誕法會(原二月初八,2/27) ——唯願此生永與師偕行!
下一篇
未曾謀面的贈禮 ──金菖蒲
 返回網站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一旦點擊接受,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設定
全部拒絕
Cookie 設定
必要的Cookies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
分析性Cookies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
偏好的Cookies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
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