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聯絡我們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 …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 …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聯絡我們
broken image

來自大陸讀者的回響

——读梁寒衣《我们体内的提婆达多》有感

· 感思與洄瀾

來自大陸讀者的回響

——读梁寒衣《我们体内的提婆达多》有感

——姬子游

2014.07.11

  这本书是我上周读完的,今天才写书评真的是很懒啊。梁寒衣一个很美的名字,在google上搜索了一下她。媒体给她的评价是当代的小龙女,喜欢穿一身白衣,山居十几年后为了弘道为了更利益众生所以下山有讲课之类的,但现在还是过着一种半隐居式的生活。在看完整本书后我的第一感觉是“她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

  书中的文字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清新宁静,读着这样的文字让人仿佛身处大山之中。但是这本书不是一本关于隐居的山水文,而是关于生命关于道关于佛法的有着浓浓人生关怀的书籍。对人生终极问题的询问,对人性的思考等等使得这本书更像一本哲理性质的散文集。

  全书共有4卷,22节,每节都有一个独立的故事,从故事引发出作者的思考,每个故事都有一个主题。不要以为是什么心灵鸡汤之类的,我觉得这和心灵鸡汤有很大的不同。作者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高手,也是一个善于从故事中宣讲道理的高手。因为在看书时每个故事都是那么的引人入胜,那么的自然,在述说作者自己的理念时也没有丝毫的让人反感。作者是那么的悠然自得的述说着这些故事和道,你听也好不听也罢作者似乎毫不在意。你认为对也好不对也罢她似乎也完全不关心。不染不执是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中深刻体会到的一种作者性格。正是因为全书给我的感觉都是放下执著与外相都是那么的风轻云淡,所以我觉得梁寒衣是一个真正修道的人。虽然她没有出家,虽然她有一个在台湾政治圈混的老公,但是从书中我感受不到丝毫的功利心等。

  有的时候我觉得在家修行做一名居士也不一定比出家的僧众要差。一个人的道是否高深全在这个人的领悟力,在于这个人的心是否真有修道。若是出家却想着的仍然是关于金钱关于名利关于美色等等外相之物那么这样的出家有何意义?若是在家却行的是戒定慧的出家之道,那么做个维摩诘也是很不错的选择。我现在总算能明白维摩诘为什么被那么多古代的文人雅士喜欢了。实在是不必拘泥于是否出家还是在家,重要的是那颗心,是否心中有佛。

  在第一卷《破蔽的袈裟》中讲述了一个修道决心很大的人觉得要好好的持戒,对于所用之物不必过度追求,所以他的袈裟破了后一补再补认为这是一种修苦行。每次穿着这件破袈裟时,他人都会称赞他多么意志坚定,持戒多么厉害。他听到这样的话语后很开心,所以更加常常穿着这件袈裟参加法会之类了。但是一日他遇到一个老和尚,老和尚问他:“当你穿起这件袈裟,你的自我,究竟是在减轻?抑或是加重?”真是一针见血的提问啊,这位年轻的师父后来终于悟破原来这件破蔽的袈裟最终成为“造作自我感”的泉源,一件虚荣的产物!

  当我看完这个故事后我也不禁在想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常常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所追求的东西以为是减轻了我们的负担殊不知却落入一种我执的境界。甚至有时候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如何而去做某事等等。我突然间又想到一个关于讲述弘一大师的电影纪录片《一轮明月》。电影里的弘一法师也是一件衣服破了又补,一条被子也是修修补补用了很多年。电影中有个细节是弘一法师在去某寺院弘法时,寺庙里的主持看到弘一的破被子觉得怎么能够用如此破旧的被子呢要给他换一床崭新的被子但是被弘一法师拒绝了,说:“只要能用就行,何必更换呢。”

  都是破袈裟,前者却落入我执,后者却是真的放下不执着于外相。现在我不禁想到,当我真的看到一位穿着破蔽的袈裟的僧人时,我会觉得他是一个持戒很严格的人呢还是一个虚荣的人?其实我发现这个问题问的有点愚蠢,我怎么看这个僧人对他来说毫无关系,关键是他自己怎么看待这件“破蔽的袈裟”。同时我也觉得对于他人做出评价什么的似乎毫无意义,重要的是我自己应该怎么去做。他人如何评价我似乎也变得不再重要,完全没有必要执着于他人对我的看法。否则就入了我执的危险之地,以前的我就是如此啊!我会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是喜欢我还是讨厌我,会在意我发一些照片一些状态后我所在意的人有没有回复之类的。但是现在想来,一切该当该怎样就怎样,不必过分在意。甚至可以完全不用在意,做好我自己即可。

  在《粪虫与僧侣》一文中作者提出了这样的一系列的问题:“何谓净?何谓垢?何谓‘善巧’?何谓‘狡诈’?何谓‘方便’?何谓‘随便’?”有的时候会常常听到在家居士说“一切随巧方便”。不管是吃肉也好,抑或是其他也好都说应该善巧方便不可太过执着。但有时候我不得不怀疑这到底是方便呢还是随便呢。因为我自己的感受是他们拿着佛家的方便之说行的却是随便之事。两者貌似差不多,但实际上差别是很大的。为了不至于犯下说他人是非的口业之罪,我还是不举例好了。智慧,一种真正圆融的智慧,一种最至高无上的般若智慧,我常常会心里祈求佛祖,请他引导我让我获得这种智慧吧。至少能让我分别何为真正地好,何为不好?虽然我知佛家说不可起分便心,但是即使是假象我也想拥有能分便相似但却不同的二者。我想到了基督教里一句类似但又极为不同的话语:“神啊!请给我恩典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事情;请给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事情;情给我智慧去分辨它们!”

  关于《我们体内的提婆达多》这篇文章里讲述了和释迦牟尼佛同时代的提婆达多因为嫉妒佛祖而最终成为魔的故事。提婆达多和佛祖一样都是拥有高智慧的人,都是经过了苦修而得道的人,甚至在身世才华等各方面都极为相似的人。可以说提婆达多如果用正念去修行最后也可成佛,但最终因为嫉妒心而想时刻刺杀佛成为了魔。为什么提婆达多只嫉妒释迦牟尼佛悉达多而不嫉妒其他人呢?因为他们两人太相似了,人总是容易嫉妒和自己才华等各方面都差不多的人,而不会嫉妒高我们很多的人。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是佛魔同体,每个人内心都像是霹雳布袋戏中一步莲华和袭灭天来的共同体,是《仙魔劫》中佛者优钵罗和魔者优檀罗双生连体花。只不过提婆达多因为嫉妒之心而成了魔,悉达多因为慈悲心而成为了释迦牟尼佛。一念之间决定了自己是成佛还是成魔,所以才说要正思惟正念修道。这个故事也时刻警惕了我们嫉妒之心真的是很恐怖的毒药,该当引以为戒才是。

  书中的故事太多,不可能一一列举,所以就说了几个自己印象特别深刻的故事。总之,我是非常推荐读此书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读来不会让人觉得费力,而只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訂閱
上一篇
寫意境,也寫心境!
下一篇
伊苞的信
 返回網站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一旦點擊接受,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設定
全部拒絕
Cookie 設定
必要的Cookies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
分析性Cookies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
偏好的Cookies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
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