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聯絡我們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 …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 …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聯絡我們
broken image

人生若只如初見

――茶會開示

· 感思與洄瀾,最新文章
broken image

攝影:蘇仁浩

人生若只如初見

緣起:

        今年浴佛會上,因老師從「以初心而成佛」,提揭到「自性本然天真佛」、「但莫染污即本然佛」,乃至談起最基礎的「莫忘初心」;於是吟朗起納蘭性德的〈木蘭花․擬決絕詞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見,

         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閒變卻故人心,

         知道故人心易變。

broken image

攝影:蘇仁浩

由前述因緣而引起討論回響。因涉及日常觀修,略摘錄如下:

        同參A:「梁老師開示勉眾『以初心而成佛』,莫忘初心,提及纳蘭性德的木蘭花令: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很有意境,也深受感動。

        小叮噹陪了大雄80年,在大雄臨死前,他對小叮噹說:『我走之後你就回到屬於你的地方吧!』

        小叮噹同意了!大雄死後……,小叮噹用時光機回到了80年前,對小時候的大雄說:

        『大雄你好,我叫小叮噹。』

         每次看到這個段子都很感動。朋友也好,情人也罷,如果累了,我們就回到第一天見面的時候,喜歡是乍見之歡,愛是久處不厭。朋友們, 珍惜今生相遇吧!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這兩句的精華鮮爲人知,很少被人們提及!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人生若只如初見,所有的往事都化爲紅塵一笑,只留下初見時的驚艷、傾情。」

       同參B:「我過去應是善感的人,看到、聽到納蘭性德、李後主等人,那些美麗的詞句,都有無比的悸動,但不知何時,已經沒有感動、甚至沒有感覺。只因知那些都是前塵影事,邈不可得,於生命何益?離本覺更遙。
        感動,就是因為“心”已被觸動,那麼那顆“觸動的心”,因何而起?是什麼讓它動起來?第七識起動第六識嗎?總之,它是意識心的作用吧!

        學佛應是要淘濾色、聲、香、味、觸、法,悲秋傷春、追憶回憶……,恐怕只會把黃金埋的更深。」

        同參C:「我反而愈來愈喜歡背詩詞,每天都會背一回蘇東坡的定風波,看到湖水飛鳥,就會覆誦宏智正覺禪師遺偈:『夢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鳥煙沒秋水天連』,也喜歡濟顛和尚『爾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覺得這時反是參詩悟詞最好的年光。」

        同參B:「我怎覺這是我的過去式。」

        同參C:「我走過紅塵浪裡,此時咀嚼,更有體會。」

        同參B:「我想沒找到前,有種種法門,佛經上說八萬四千法門,那一種最能觸動你,就在那裡面悠遊、咀嚼,等嚼爛了,終會破。」

broken image

攝影:蘇仁浩

會後,同參B將老師開示彙整如下文:

        會觸動、感動,乃因喚起八識田宿昔的藏種──而「內觀」和「轉識成智」(即轉意識對應的六根、六塵、一切正負經驗皆為智慧)的法則即在於此。於茲諦观,何以宿昔觸動、今日無感?是喪失了少時的初心、柔軟心、悅美心?抑或是現實覆蓋、僵固、鈍化了?還是果真具足「不動道場」、能瞬間智照脫落、「既憫同其情、亦不為所縛?」

        將之僅視為傷春悲秋,怕便是矮化、清淺化那些詩詞家了──緣於即納蘭的「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西風悲畫扇」句,怕已描摩生命亙古的無常、變異與苦空──唯其無常,故求「真常」,唯其變異、有苦,故向「不變異」中坐穩,唯願涅槃永安。

        同時,正因憫念一切有情变異、無常之苦,因而心常恒定,願為慰安、慈護。

        「 轉一一緣境,為一一智照」,這即是經云「一切法皆是佛法」義。納蘭詞提醒了初心的不易,以及難持難保……無論世間、出世間俱如是。不修行,人永難持其初心與本真。

         修行者,是須對自己的去、來、生、滅了了明明的(教中有時更用「生、住、異、滅」進一步開闡此微观之道)。因之,凡內觀,之於自我的「昨日是,今日不是」、或「今日是,昨日不是」……均須追究問明「何以?」,以便廓清、瞭解它異变、移易之軌跡,並不得草草放過。

訂閱
上一篇
《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 共誦經系列九十七
下一篇
《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 共誦經系列九十八
 返回網站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一旦點擊接受,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設定
全部拒絕
Cookie 設定
必要的Cookies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
分析性Cookies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
偏好的Cookies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
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