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聯絡我們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 …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 …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聯絡我們
broken image

福慧自在—1994/03

  • 作者:聖嚴法師
  • 整理:梁寒衣
  • 出版社:皇冠出版社
  • 出版日期:1994
broken image

福慧自在

【自序】

 

  《金剛經》在中國受到普遍和持久的重視,不僅佛教徒們喜歡讀誦,一般知識份子,也都喜歡閱讀。文字簡鍊優美,並且富有超越及空靈的哲理。雖然經易深奧,卻又能讓讀者感到清新和親切。故在許多的佛經之中,除了簡短的《心經》之外,《金剛經》是最能深入中國文化環境的一部佛經了。

 

  在佛經的流傳史上,自從西元第五世紀初,鳩摩羅什將《金剛經》譯成漢文以來,歷代均有註釋,迄於明朝即有《金剛經五十三家註》的彙集本,到卍續藏編成之時為止,已蒐集了六十九種,比起其所蒐《心經》的註解數量六十種,還多出九種。

 

  以往凡是註解經典,或是講解經典,都是順著經文的次第進行,逐句解釋,往往使得聽眾,在聽完一座經後,尚無法明確其主題所讚。因此我於一九九三年二月一日至四日的四個晚上,藉台北市國父紀念館大演講廳,演講《金剛經》時,便以每晚一個主題的方式講出,命名為〈金剛經生活系列講座〉。我從金剛經文中摘錄出與主題相應相契的經句及段落,配以主題及子題的標示,作了四場專題演講:1金剛經與心靈環保;2金剛經與自我提昇;3金剛經與淨化社會;4金剛經與福慧自在。

 

  我一向主張『古為今用』,佛經不是僅供信仰持誦的,更當『如說修行』應用於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金剛經》雖是佛法中的最高境界,如果能把修行經驗的層次釐清,也不難發現其切入現實生活的著力點了,例如經中的『云何降伏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是心靈環保的指導原則。又如《金剛經》的『無相』,是以精神的『信心』及物質的六塵為基礎,自我的提昇,是從有相的假我而來體驗無相的解脫。《金剛經》所強調的布施及忍辱,便是淨化社會淨化人心的最佳方法。《金剛經》中有六次講到『福德』二字,並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成就為其經名,所以這是一部特別重視修福修慧的經典,同時也告訴了我們,唯有全心力地福慧雙修,始能速證解脫自在的無上佛果。

 

因為我將《金剛經》生活化實用化了,所以講出之時,深受聽眾的歡迎;『皇冠』便委請青年女作家梁寒衣,將錄音帶整理成文,出版問世,我要在此一併致謝。

 

一九九四年元月十八日

 

訂閱
上一篇
廿六位名人禪修經驗—1993/07
下一篇
將名字寫于水上—1995/01
 返回網站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一旦點擊接受,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設定
全部拒絕
Cookie 設定
必要的Cookies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
分析性Cookies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
偏好的Cookies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
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