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我們
  • 首頁
  • 部落格 
    • 所有博客分類
    • 華嚴智海—《維摩詰經》
    • 華嚴智海—《六祖壇經》
    • 最新書籍
    • 大鑑導師/他方之眼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論文・演講・座談・開示
    • 芳嚴無涯-重要紀事
    • 華嚴智海—《道德經》
    • 行向圓覺/共修
    • 華嚴智海—《道德經》CD與課程大綱
    • 寒雪付衣/詩歌・散文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他方之眼-且觀霓霞
    • 他方之眼-聽彼風雷
    • 拄杖在手-隨身法藏
    • 感思與洄瀾
    • 最新消息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最新文章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 …  
    • 首頁
    • 部落格 
      • 所有博客分類
      • 華嚴智海—《維摩詰經》
      • 華嚴智海—《六祖壇經》
      • 最新書籍
      • 大鑑導師/他方之眼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論文・演講・座談・開示
      • 芳嚴無涯-重要紀事
      • 華嚴智海—《道德經》
      • 行向圓覺/共修
      • 華嚴智海—《道德經》CD與課程大綱
      • 寒雪付衣/詩歌・散文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他方之眼-且觀霓霞
      • 他方之眼-聽彼風雷
      • 拄杖在手-隨身法藏
      • 感思與洄瀾
      • 最新消息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最新文章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 首頁
  • 部落格 
    • 所有博客分類
    • 華嚴智海—《維摩詰經》
    • 華嚴智海—《六祖壇經》
    • 最新書籍
    • 大鑑導師/他方之眼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論文・演講・座談・開示
    • 芳嚴無涯-重要紀事
    • 華嚴智海—《道德經》
    • 行向圓覺/共修
    • 華嚴智海—《道德經》CD與課程大綱
    • 寒雪付衣/詩歌・散文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他方之眼-且觀霓霞
    • 他方之眼-聽彼風雷
    • 拄杖在手-隨身法藏
    • 感思與洄瀾
    • 最新消息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最新文章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 …  
    • 首頁
    • 部落格 
      • 所有博客分類
      • 華嚴智海—《維摩詰經》
      • 華嚴智海—《六祖壇經》
      • 最新書籍
      • 大鑑導師/他方之眼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論文・演講・座談・開示
      • 芳嚴無涯-重要紀事
      • 華嚴智海—《道德經》
      • 行向圓覺/共修
      • 華嚴智海—《道德經》CD與課程大綱
      • 寒雪付衣/詩歌・散文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他方之眼-且觀霓霞
      • 他方之眼-聽彼風雷
      • 拄杖在手-隨身法藏
      • 感思與洄瀾
      • 最新消息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最新文章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聯絡我們

七覺支的修習

· 拄杖在手-隨身法藏,最新文章

Section image

攝影:蘇仁浩

「七覺支」是漠地長流,修學者須縱貫一生、隨身攜帶;則雖旅長程,恒得甘露、恒得清泉、恒得潤澤,恒恒正向如來!

七覺支的修習

──摘錄自梁寒衣導師弘講之《維摩詰經筆札˙佛國品第一》

蓮睿摘錄

「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七種能夠助揚「菩提智慧」開展的方法。「覺」──意指:「菩提智慧」、「菩提覺慧」。


「七覺支」是與「菩薩道」、「菩薩行」綁在一起的,是「菩提法」。若無七覺支,則所有「善行」,最多僅是「人天善法」。「七覺支」是走向「覺醒」、走向「菩提」、走向「佛智」的七支「柱杖子」,缺一不可。「大、小乘」有不同的解釋,「小乘」的七覺支是用來修「安那般那」(修甚深「禪定」)的;「大乘」則視為普遍修法的過程。

1、念覺支:具足修法的欲,念,想。心中經常正念「佛法」──念禪定、智慧、諸佛法教……

2、擇法覺支:選擇「正法」,選擇「正向」的途軌(正向的生命道路、思惟道路、情意道路、心靈向度……)去追尋,須有「智眼」明辨。

龎大的「如來體系」,不管「南傳」或「北傳」,所要教導的就是「擇法覺支」──之於宇宙與人類生命的正確思惟;以「出世法」導引「世法」,進行生命的淘濾和選擇。

「擇法覺支」是貫穿修行人一生的。凡夫的一生也都在「擇法」──用自己的情緒、感覺、業習、藏識、激流……在選擇,只是不具「擇法覺支」。

「大乘」佛弟子很容易跳過「擇法覺支」,一下就誤以為可以「頓超」到「不取不捨」的高深狀態;以致往往呈現善惡不分、黑白不分……「心智」處在黑魅、渾矇的狀況。

修行之初,一定要能「取捨至極」,要有「擇法覺支」。清楚:是/非、善/惡、苦/樂……能夠淘濾「正面」與「負面」的種子,「智慧」與「迷倒」的種子,「正念」與「失念」、「邪念」,「真」與「偽」……一切進入心中的東西,都先經「大光明藏」的智照,一層一層的淘濾。

˙《法句經》中有關「擇法覺支」的講法:

以真為偽,以偽為真,是為邪計,不得真利。

以真為真,見偽為偽,是為正計,必得真利。

如果都用「識心」和「情見」,就會「真、偽」不分,沒辦法得到「教法」的真正利益。「擇法」必須「降伏」自己的心,泯除愛憎,回歸本質和本體來思考、揀擇,才能明辨「真、偽」,獲得「教法」的真正利益。

「擇法覺支」的修習很細,如《華嚴經》所言:「智,微細智,甚微細智,甚甚微細智」,須要一層比一層更微觀,一層層淘濾自己的心性,讓生命的選擇愈來愈清明、剔透。透過「修行」,讓原來什麽都看不見的「黑水晶」,色塊層層剝落,逐漸變成灰、淺灰、白……逐漸增加照見的程度,但即使「白色」,仍是「善法垢」,仍有遮蔽,必須修到完全剔透、清澈,始是生命最精準的「擇法」(完完全全很精準的「擇法」,須到「佛地」才能圓滿)。

Section image

攝影:洪乙瑄

3、精進覺支:精進於「正法」而不懈怠。

4、喜覺支:

(1)修法:得到「正法」而喜悅,如剛打過「禪七」,法喜充滿。
(2)修定:進入「輕安」狀況時,有自然的愉悅和光澤,會有「喜受」。

5、輕安覺支:又稱「猗覺支」,上揚的「喜受」慢慢沈靜下來,光點不像「喜」那麽波光瀲灔,而是變得溫潤如玉。「喜」還是一個「正向」的大波浪,「輕安」已變成小水紋。

6、定覺支:「定」有深淺,到了「深定」時,整個波流是靜止的,乃至最後的「動念」完全息止,進入「空寂入定」。

7、捨覺支:「苦、樂」雙捨,連「定境」裡的喜悅都捨。用「無差別相」、和「等觀智」,將「動亂」和「涅槃」,「善」和「惡」,「苦」和「樂」……都消入「空寂」。

六祖慧能:「一切時定」──連甚深「禪定」的喜悅和誘引,也一併放捨,練習在「世間」種種晃動、種種人際的亂流和生命的波濤中……怡然靜定。

「七覺支」是漸近的,最高為「捨覺支」。阿羅漢因追尋「涅槃解脫」,往往會停在「定覺支」。

「禪宗」最殊勝的部分──「入不二」,故可直接切「捨覺支」。

《維摩詰經》裡的「不二法門」,全部講的是「等觀智」──「捨覺支」最高勝的境界。

訂閱
上一篇
黯淡生光
下一篇
「萬念俱非,不為境轉」感想
 返回網站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一旦點擊接受,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設定
全部拒絕
Cookie 設定
必要的Cookies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
分析性Cookies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
偏好的Cookies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
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