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我們
  • 首頁
  • 部落格 
    • 所有博客分類
    • 華嚴智海—《維摩詰經》
    • 華嚴智海—《六祖壇經》
    • 他方之眼-聽彼風雷
    • 他方之眼-且觀霓霞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最新書籍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大鑑導師/他方之眼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論文・演講・座談・開示
    • 芳嚴無涯-重要紀事
    • 華嚴智海—《道德經》
    • 行向圓覺/共修
    • 華嚴智海—《道德經》CD與課程大綱
    • 寒雪付衣/詩歌・散文
    • 拄杖在手-隨身法藏
    • 感思與洄瀾
    • 最新消息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最新文章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 …  
    • 首頁
    • 部落格 
      • 所有博客分類
      • 華嚴智海—《維摩詰經》
      • 華嚴智海—《六祖壇經》
      • 他方之眼-聽彼風雷
      • 他方之眼-且觀霓霞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最新書籍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大鑑導師/他方之眼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論文・演講・座談・開示
      • 芳嚴無涯-重要紀事
      • 華嚴智海—《道德經》
      • 行向圓覺/共修
      • 華嚴智海—《道德經》CD與課程大綱
      • 寒雪付衣/詩歌・散文
      • 拄杖在手-隨身法藏
      • 感思與洄瀾
      • 最新消息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最新文章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 首頁
  • 部落格 
    • 所有博客分類
    • 華嚴智海—《維摩詰經》
    • 華嚴智海—《六祖壇經》
    • 他方之眼-聽彼風雷
    • 他方之眼-且觀霓霞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最新書籍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大鑑導師/他方之眼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論文・演講・座談・開示
    • 芳嚴無涯-重要紀事
    • 華嚴智海—《道德經》
    • 行向圓覺/共修
    • 華嚴智海—《道德經》CD與課程大綱
    • 寒雪付衣/詩歌・散文
    • 拄杖在手-隨身法藏
    • 感思與洄瀾
    • 最新消息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最新文章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 …  
    • 首頁
    • 部落格 
      • 所有博客分類
      • 華嚴智海—《維摩詰經》
      • 華嚴智海—《六祖壇經》
      • 他方之眼-聽彼風雷
      • 他方之眼-且觀霓霞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最新書籍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大鑑導師/他方之眼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論文・演講・座談・開示
      • 芳嚴無涯-重要紀事
      • 華嚴智海—《道德經》
      • 行向圓覺/共修
      • 華嚴智海—《道德經》CD與課程大綱
      • 寒雪付衣/詩歌・散文
      • 拄杖在手-隨身法藏
      • 感思與洄瀾
      • 最新消息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最新文章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聯絡我們

黯淡生光

· 感思與洄瀾,最新文章

Section image

攝影:梁寒衣

黯淡生光

嚴立楷

傍晚時分,我常在家附近的河濱步道行走。多年來,不知已走了多少回,但近日的景象卻大為改變,原因是我摘下了眼鏡。

我是高度近視,從二十出頭戴上眼鏡開始,三十多年來,除了洗臉、洗澡、睡覺以外,眼鏡片刻不離鼻樑。鏡片越來越厚,直至鏡片已無法再增厚了,近視度數仍持續增加。近日感覺視力愈加惡化,與朋友談起此事,朋友告訴我一個方法,不要戴眼鏡,半年後近視會好。是否如此,有待實驗,但這方法符合我的脾性,我願意嘗試。日常生活有許多事要辦,要與人交接,無法完全不戴眼鏡,只能少戴眼鏡。只有在這條河濱步道行走的時候,我可以全然實踐這個方法。

這裡汽機車不能進入,只有行人腳踏車和狗,而且行走多年,路途熟悉,安全無虞。方向單一,也不會迷路。皆是陌路人,不必與人招呼交談,也不怕失禮。但我對眼鏡倚賴已深,當我摘下眼鏡踏出家門的一刻,心中仍生起一念遲疑:真的這樣就出去嗎?當然,就這樣出去。於是我就出去了,以左眼兩千度右眼一千度的孱弱視力,直接面對這個模糊的世界。

摘下眼鏡的世界,只有色塊和概略的輪廓,沒有細緻的形貌。沿途綠樹蓊鬱,迤邐兩側,但與其說我看到,不如說我知道。在這種地方,綠色除了是樹之外,還會是什麼呢?前面一團紅色的色塊迎面而來,來到眼前,才看見是個穿紅衣服的人。又一個藍色色塊出現,想必是個穿藍衣服的人,等他到我眼前就可以確認了。但在此地既不必與人交接,是人是物又何妨?我走我的,他動他的,只要我有路可以走就好,何必看那麼清楚?人需要看得那麼清楚,只是心中的不安作祟罷了。

戴眼鏡時靠眼睛辨認景物和路途,摘下眼鏡後,則靠記憶辨認。幸好這條路我很熟,這裡是路,那裡是草坪,那邊是樹叢,再過去是河。只憑簡略的光影,加上記憶,我就可以認得路途。但記憶也沒有好到一草一木纖毫畢現,仍有許多遲疑的時候,尤其在天色漸暗時。腳下的小徑旁應該是草坪才對,但為什麼看起來沒有一點草的樣子?就算我是大近視,也該看出一點樣子吧?我的記憶確信這是草坪,但我親眼所見無法相信這是草坪。於是我伸出腳去踏了踏,證實記憶並沒有欺騙我,是我的眼睛欺騙了我。

有一次走得稍遠,這裡我也來過,但沒那麼熟。左邊有一塊空地,我記得應該有一條石砌的長椅,可以坐下休息,於是向空地走過去。但是,並沒有。什麼都沒有,只是一片空曠而已。或許這不是我所想的那個地方。這是哪裡?眼前只見白茫茫一片,耳邊傳來汽車的呼嘯聲,我心中升起一些恐懼。雖然這裡汽車不准進來,但也是有與外界連通之處,我開始懷疑我所站的地方,究竟是人走的道路,還是車子走的道路。我雖想祛除對死的恐懼,但並不想找死,於是在忐忑中又走回原來的步道。

真正的挑戰,是在天黑以後。日光未完全隱沒時,尚能靠簡略的光影和顏色辨認景物,一旦夜幕籠罩,顏色被吞沒,光影也消溶入黑暗中。眼睛的功能大為降低,心中的不安也在蠢動。我連腳下的路都看不清楚,但知道是可以走的路。再往前走,應該還是路,但誰知有沒有走偏?誰知會不會踢到石椅或踏進溝渠?會不會把腳踢傷或是跌倒?黑漆漆一片,這裡往左有樹木有椅子,往右是草叢是河流,但我看不到,我會不會踢到椅子撞上大樹,或是誤踩入草叢掉進河裡?

景物是死的,只要謹慎小心即可。最令我困擾的,是迎面而來的人,或腳踏車,或狗,他們是會動的。這條路上,有人走路,有人跑步,有人騎腳踏車,有人遛狗。即使過去戴著眼鏡出門,當天色漸暗時,視力大為下降,常常前面有人跑步過來,即將逼近我時,我才發現,而嚇了一跳。如果我早些發現,便有與他錯身而過的心理準備,也可以往右或往左讓路給他。但太晚看到,應變不及,縱然無險,總是有驚。何況我現在摘下眼鏡,視力更差,驚險更甚。尤其在某個施工路段,以鐵皮遮蔽作為通道,沒有自然光,只有昏暗的燈光,空間蜿蜒而狹隘,人車共行,迎面而來的,可能是跑步的人,也可能是腳踏車。

這是一種奇妙的經驗。你眼前一片黑暗,但你知道,隨時可能有東西帶著速度,在你眼前一公尺處忽然出現,向你衝來,危及你的身體,威脅你的安全,激起你的恐懼。當看見物體衝來的一剎那,那維護身體、鞏固自我的自保機制馬上啟動,在心上拉扯一下。這是人類最深層的執著,是對身體,以及由身體衍生出的自我感的執著。我既知道了這個機制,便多少可以練習撤除這種恐懼。讓心放鬆,不要那麼維護自我,放開胸懷,接納迎面而來的所有東西,不管是人是車是狗。我看不到他們,但他們看得到我,就算真的撞上了,也不會有太大的危險,畢竟這裡並沒有機車或汽車。當我攝心觀照時,迎面衝來的人車並不為礙,我已能不受驚擾。但當妄想生起心思外馳時,人車奔來,我便嚇了一跳。原來,觀照是能阻滯自保機制的運作,而消減恐懼的。

不戴眼鏡的旅程,比戴上眼鏡更有趣。能夠撤除對感官的依賴,察照對身體的執著,直面自心中的恐懼,消融僵固凝結的自我感。黯淡的視野孵化出洞察的光苗。至於近視會不會好,已是餘事了。

Section image

攝影:梁寒衣

導師的話:

原始佛教「四念處」的進一步觀修為:

觀身不淨──內外身循身觀。

觀受是苦──內外受循受觀。

觀心無常──內外心循心觀。

觀法無我──內外法循法觀。

此文直逼自我之極限恐懼,是四念處觀修的實際起作、實踐了,山中悅然於修學者的認真與進益。法當如是,轉名相為自體。自操持,自體會,自受用!

訂閱
上一篇
孤豺入象腹:從欲望寓言到佛教本生的當代轉譯 ──梁寒衣〈豺之獄〉導讀
下一篇
七覺支的修習
 返回網站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一旦點擊接受,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設定
全部拒絕
Cookie 設定
必要的Cookies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
分析性Cookies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
偏好的Cookies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
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