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聯絡我們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 …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 …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聯絡我們
broken image

在成為枯骨前,應該更熱切地活

· 他方之眼-且觀霓霞,最新文章
broken image

攝影:梁寒衣

編者按:

原報導刊於2003年7月1日/林芝安/康健雜誌 第56期

同刊於美佛慧訊

梁寒衣(小說家)在成為枯骨前,應該更熱切地活

「每一次的死都帶來下一次的更生,一次次修行,使得生命更清澈、充滿智慧。」

梁寒衣是小說家,長年隱居山上潛修佛學、寫作,除了教學講經,鮮少公開露面。她外貌纖細瘦弱,長長直發上梳理出一個髮髻,髮髻上紮條白色緞帶,隨著白衣素裙飄呀飄,像是金庸筆下的小龍女,靈氣逼人。

談起去年這場山中被持槍歹徒搶劫的意外,梁寒衣漫步走在兩旁開滿刺桐花的山間小徑,平靜地說:「能活著真的很了不起,更覺得生命要好好把握。」

其實,類似的生死關卡,她已經體驗過好幾回了。

在成為枯骨前,應該更熱切地活

孤獨面對生死

  有一天下午,她如往常般外出散步,走著走著,突然眼前出現全身穿黑衣的男子像在吸毒,模樣怪異。梁寒衣踱著固定步伐,與男子擦身而過,繼續前行。前面不遠處有一家人,她說明了自己處境,希望能搭便車下山,沒想到這家人說,抱歉,車子已經沒有空位,要她自己想辦法。

  同時還有一對父子也在附近,她趨前尋求協助,對方顧左右而言他,梁寒衣明白,大家不敢伸出援手,怕惹事上身。

  「生死當下,這時只有自己孤獨面對生死,」梁寒衣緩緩述說當時心境,也看到赤裸裸的人性,因為她赫然發現,那一家人以及那對父子各在她前後,隔著一段距離走著不敢太靠近她。

  天色漸暗,梁寒衣只好踩著黃昏微光下山,果然,黑衣人從後頭趕上來,與她偕行。

  梁寒衣手持念珠邊走邊念經,姿態保持不變。黑衣人突然說:「妳穿一身白,很像白衣天使。」梁寒衣心想,他可能吸毒吸得差不多了,也幸好他想像為白衣天使。於是她回說:「謝謝你的讚美」,沒想到對方說自己有什麼好被讚美的,梁寒衣立刻回應:「因為你很善良。」就這樣,危機解除。

  採訪梁寒衣時,我們正走在與黑衣人相遇時的山路上,問她經歷幾次意外後,怎麼還敢維持每天下午的散步習慣?

  「如果連自己家的山谷都走不出去,這不是活在心裡的牢獄嗎?」梁寒衣淺淺一笑。

  逼近死亡關頭,梁寒衣體會到不管是疾病或者天災人禍,學習承接死亡的來臨很重要,因為當下無人能協助。如果心散亂,大哭大鬧,看起來就像獵物,會增加對方嗜血的快感,一旦保持寂定,別人就不知道你到底是什麼了。

  「有生必有死,這是一體兩面,如何瞭解生也瞭解死,而把握這裡頭無限的生,生命可以做很多事,這就是無限的生,」梁寒衣低沉說著。

參與難民營工作

  梁寒衣自析對生死憂患很深,她念台大外文系時,就曾瀕臨生死邊緣。

  大三那年,她搭朋友車子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突然油箱爆炸,一瞬間,她四周都是火,火焰沖天。她感覺前面有道青色的光,就朝向光往前座爬行,幾秒鐘的時間而已,她被三度灼傷的哥哥拉了出來。不幸,同車的朋友妻子與小孩已葬生火海。

  「回到學校恍若隔世,幾秒鐘的差別就生死懸隔,」梁寒衣回想這段往事,深感人生無常,該把握時光探索生命,「在成為枯骨前,應該更熱切地活。」

  她認為思考死亡可以很正向,不要回避談論生死。如果無常隨時會來,哪有功夫理會社會眼光,追逐自己也不想要的生活方式,哪有時間閒聊打屁混日子。

  大學畢業後她曾在報社工作,原本打算出國留學,卻因為一張照片,徹底改變人生道路。

  有一天,她在重慶南路書攤上翻閱《國家地理雜誌》,突然看到一張因戰爭而骷髏成堆的照片,「我的內在被照片拉扯了,」梁寒衣心頭一震,「不知道是安息別人的靈魂還是自己的靈魂,」她辭掉報社工作,暫時放下留學計畫,直接飛往高棉、越南,從此展開難民救援工作。

  在難民營,在戰火、地雷、炮彈之中,她目睹太多悲劇,看到人類在顛沛流離、生死存亡邊緣,各種人性的展現。

  在泰國,曾經有位父親,他有五個小孩,四個都死了,剩下唯一一個孩子,他懇求梁寒衣將孩子帶回臺灣,因為那是他僅存的希望。「我很喜歡那個小孩,因為他的眼中有星光,」然而那年梁寒衣才23歲,受制於國際情勢及現實考慮,無法答應。

  她曾看過難民被遣返回泰國、高棉邊界,身後有機關槍,腳下是地雷,倖免不死後,居然又再從邊境逃出來。「死亡固然可怕,卻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部份,那就是死之前無盡的摧殘與折磨,苛政猛於虎啊,這是為什麼他們寧可再踩過地雷逃出來。」

  結束救難工作回臺灣後,梁寒衣燒掉所有留學檔,獨居山中小屋從事文學創作,長達12年。

父親意外過世

  「如果人一定要死,這一生的意義是什麼?」梁寒衣不斷思索生命意義,她的小說主題都與生命、死亡、欲望有關。

  然而促使她決心了悟生死,則與9年前她父親過世有關。

  她父親是郵政局長,身體一向強健,正準備享受退休生活,卻突然心肌梗塞過世。

  她與父親感情深厚,父母卻無法理解她的生涯選擇,經常顯露失望之意。「我是那種追尋自己生命而忘記父親期待的人,」梁寒衣沒料到父親走得如此倉卒,令她措手不及,內在陷入很深的自責與虧欠,她自覺辜負了父親。

  「我把菊花擺在他的棺蓋上,從棺蓋往下看,看著父親容顏,恨不得死的是自己,恨不得是我在土裡往下沉,這樣我會比較安心。」

  父親意外過世帶給梁寒衣非常大的撞擊與傷痛,她決定放下過去「知識份子的傲岸」,將自己關在禪院讀經打禪,決心參悟生死,「如果無法覺悟,絕不出禪堂。」七天內她念了一百卷《金剛經》,希望有助父親解脫,盡最後一份心力,同時也打下深厚的佛學基底。

  「如果沒有經驗那麼巨大的哀痛,一定不會用生命去努力修行,仍會覺得時光很多,」致力佛化文學的梁寒衣自此醒悟,不能繼續待在山上小屋,她開始下山授課,講經弘法。

  她認為人們每天都在經歷生死,死亡不只是肉體上的,也有精神性的死亡,好比告別或結束愛情,這是生命永遠揮不去的議題。

  每一次的死都帶來下一次的更生,一次次修行,使得生命更清澈、充滿智慧。

  「不是只有死才是涅盤,活著的時候就是涅盤,」梁寒衣強調,當心靈恒常安住在空寂靜定的涅盤,心就能不斷湧現無量慈悲,看待宇宙萬事萬物,也不易被各種疾病、痛苦所折磨,在花開花謝裡都能沉怡、曠達。

  就如同她在槍口下,雖然做了最壞的打算仍沉穩鎮定,她認為當心中有磐石,身心彷佛湧起很大的力量。

  「訓練自己恒保一顆靜定的心,這是安住在生死中的奧秘,你可以選擇任何一種生命學科瞭解生死,練習不受死亡恐懼,參透生命智慧。」

  經歷去年山中搶劫事件,梁寒衣認為每一天都是多出來的一天,她發了幾個願力,其中一個是希望到監獄弘法,以無我的心,利益他人。

  「如果願意去瞭解生死,它會讓你的生更圓滿,死也更圓滿,這是雙向的,能夠生的圓滿,一定也能死的圓滿,」經歷過好幾次生死交關後,梁寒衣深切體悟。

相關連結:

追尋
嵐山鼓音
苦楝‧苦戀!
雨季,兩個旅人

 

訂閱
上一篇
找一點雪看淡生死
下一篇
膚色紫金光
 返回網站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一旦點擊接受,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設定
全部拒絕
Cookie 設定
必要的Cookies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
分析性Cookies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
偏好的Cookies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
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