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我們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線上聆聽 
    • 【道德經】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 …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線上聆聽 
      • 【道德經】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線上聆聽 
    • 【道德經】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 …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線上聆聽 
      • 【道德經】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聯絡我們

感恩與修行

· 感思與洄瀾,最新文章

Section image

攝影:Nicole

感恩與修行

吳淑芳

一日,一位退休十幾年的大哥路經辦公室順道上來看看老同事,短暫的言談間,他提到了一個觀念,讓我非常動容。他說,不管退休與否?其實大家所求不外乎就是希望過得快樂,但快樂不是別人給自己的,而是自己給自己的。這個必須透過懂得感恩周遭人、事、物的點點滴滴才能獲得,而「感恩」須從修行來,無法憑空擁有。最終為了活得快樂,我們必須修持自己的心,讓自己懂得感恩。聽到這席話的當下,讓我由衷地佩服這位七十歲的大哥,果然是老修行人,真實生命中歷練出來的智慧,真的很讓人感動。

其實,平時很多琅琅上口的道理,我們都懂,但卻未必做到,就算做到又能做到幾分?我們又真信了幾分?就如「如說修行」這句話,短短的四個中文字,卻道盡修行路上的無盡距離。從知道一個真理開始,到生命中履踐,再到與本體貼合,這需要多久的時光?一年、五年、十年、一生,還是盡未來際……。

在修行的道路上,面對垢重的習氣,無明的覆蓋,常常感到無比的氣餒與痛苦,如影隨形的「習氣」,常常讓自己陷入無休止的輪迴,待回念時,往往已過萬重山,不知幾何?習氣等同業力,多生累劫來的無明業力,主宰著我們的身語意,讓我們身心不由己,不斷重複相同的劇情,演過一世又一世。想跳脫既定的劇情,重新改寫劇本,獨獨只能靠漫長的修行路。感恩一路偕行的師、友,包容自己因無明而犯下的種種錯誤,沒有放棄犯錯的自己,亦感恩功德主護持禪堂,提供大眾一個幽靜的共修處,一起偕行在菩提道上,感恩!

寫于二〇二四年十月二十三日

相關連結:

習性洄游──關于「鯨鯊之死」
順情與逆情──修行,就是「拗自己」

訂閱
上一篇
大鑑禪學會 ──二〇二五年第十七年度年會通知
下一篇
老子【道德經.憨山註】 全五期線上有聲書發布
 返回網站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一旦點擊接受,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設定
全部拒絕
Cookie 設定
必要的Cookies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
分析性Cookies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
偏好的Cookies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
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