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我們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線上聆聽 
    • 【道德經】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 …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線上聆聽 
      • 【道德經】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線上聆聽 
    • 【道德經】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 …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線上聆聽 
      • 【道德經】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聯絡我們

老子【道德經.憨山註】

全五期線上有聲書發布

· 最新消息
Section image

圖片:Nicole L.

Section image

大鑑禪堂2025年隆重推出

老子【道德經.憨山註】

全五期線上有聲書

  古德謂「盡此心意,以道相資」。《道德經》原古奧玄深,而「憨山註」更以其道証深微,指涉精邃,非同體道人則不能盡出其眼目。本出身於宗門,亦本志決於如來法教,不是之於憨山大師的絕對性的崇慕,則不可能「跨界」弘講此經。如今,久歷時光,62堂課錄音剪輯已然成辦,81章的聽寫亦已完成,全期《道德經.憨山註》線上有聲書謙謹面世,願一切參學者皆能從中獲取智慧利益!有志者亦不妨心光相續,向前泅潛,探珠,呈珠——

關于【道德經.憨山註】

  老子《道德經》,相傳於2500年前,老子行將西出函谷關,關令尹喜登樓瞭望見「紫氣東來」,推算必有異人將至,乃令關吏灑掃街道,恭候奇人。彼我對晤,叩擊大道,而留下了言簡意賅,磅礡玄深,影響垂遠,迄今不朽的老子五千言。

  上卷《道經》側重於「老子之道」的本體與本質;
  下卷《德經》則強調生命的實際對應與應用——
  上卷論「體」,下卷為「用」,兩者互為輝映,折射了老子哲學一體的兩面。
  八十一章,章章珠璣。
  每一章節,皆錘鍊濃密,飽含著豐沛的人生歷煉與思想光照。
  隨手翻閱,分章、分句而讀,也自成況味,自成一深度的覺觀與體察。

  而憨山大師,是明朝高僧,精湛教觀,圓攝禪、淨,是一名以生命具體作證,具有嚴切的實修系統,以及高峯的禪定經驗的大德。也是一名器識宏遠,心量縱橫,能吞盡大江,會通儒、道、釋,具有罕見的目光與洞識的偉大行者。所修證的肉身,目前,仍供於曹溪「南華寺」,與六祖慧能一併。

  他曾以三件事策勉一己,即「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由是,玄解圓照,氣勢開闔,炯異於傳統佛教弟子之於儒家的漠忽,或之於道家的輕藐。

  禪、教湛明,僅依半柱香即完成《楞嚴懸鏡》的筆述,又於曹溪暴動間、迅即書就《金剛決疑》的憨山大師,卻以十五年的光陰始克完成道德經八十一章的經註,且自述:「每參究透徹,方落筆。苟一字有疑而不通者,決不輕放!」、「或經旬而得一語,或經年而得一章」,即可想而知其用功的深沈懇切,以及此章章、堂堂的珍貴、殊勝了!換句話説,它是一年僅得五、六章的髓骨沈吟。

  如是,以高峯修証、圓明教觀、苦心慎微為底蘊,此「憨山註」自然超絕於歷代古今一切註筆,緣於是「修証者對修証者」、「屋裡人說屋裡事」;以是卓標於尋常文化、智識之屋外之見。

《道德經》有聲書線上聆聽

盡此心意,以道相資──關于《道德經.憨山註》筆札
《道德經.憨山註》第五期招生:一個無法網捕的人類

訂閱
上一篇
《道德經》 首期:第二堂課
下一篇
《道德經》 首期:第一堂課
 返回網站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一旦點擊接受,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設定
全部拒絕
Cookie 設定
必要的Cookies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
分析性Cookies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
偏好的Cookies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
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