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聯絡我們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 …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 …  
    • 首頁
    • 關於大鑑 
      • 成立緣起與宗旨
      • 關於大鑑禪堂
      • 道場內景
      • 入會申請
    • 大鑑導師 
      • 禪行者簡介
      • 自畫像
      • 梁寒衣著作(書目/序/評論)
      • 他方之眼(報導/評論/學術研究)
      • 導師步履
    • 最新消息/課程 
      • 芳嚴無涯/消息・活動
      • 行向圓覺/課程・共修
    • 教法/文章/思潮 
      • 華嚴智海/教觀、禪觀
      • 宗門之眼/經藏之美
      • 拄杖在手
      • 寒雪付衣/散文・詩歌・偈贊
      • 薔薇與棘原/現代小說・寓言小說・佛化小說
      • 影之聲/電影內外觀
      • 道在一切/影音
      • 光光交會/導介・轉載
    • 行道瓔珞
    • 感思與洄瀾
    • 千眼書屋/書籍.作品
聯絡我們
broken image

乘著梵音的草歌

——《丈六金身,草一莖》推薦序

broken image

攝影:梁寒衣

在讀〈丈六金身,草一莖〉時,方才明白女修行人獨隱山林修行,並非如想像中清雅飄逸,天人仙境的生活;而是隨時要面對各種潛伏的危機,內在須有不動的定力與無畏的勇氣。

乘著梵音的草歌

——《丈六金身,草一莖》推薦序

——丁敏(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

  本書作者寒衣居士自號「半僧」,所謂「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正是其人生命風姿的映照。唯其不俗,才能身未出家心出離,彷若唐代寒山子,長年累歲蟄隱深山,在獨對天地日月的巨大寂寂中,讀經靜坐、荒徑經行,契入佛心的多情靈敏,乃能與草木花葉共振共鳴,從表層描繪出精確詳明的植物圖鑑,到深層發現草有歌、葉有聲、木魂花魄的詠歎;並將此種種化為文字般若,作紅塵鐘鼓。由此觀之,寒衣居士宛若已蛹蛻為棲息雪山之巔的迦陵頻伽,她是由修行與寫作,離相無相與色相字相的兩極對立與冥合,形塑而成雙頭一身的共命之鳥;是每於言語道斷心行滅處,翻轉成音詩玄美、法音宣流的妙音鳥。

  猶如《維摩詰經》中,佛陀為舍利弗展示娑婆世界的土石沙礫,其本相原為如來眾寶莊嚴的佛國淨土般;尋常一座山,山中最尋常不起眼的雜花荒木,亂草野葉,在作者禪心慧眼的覺觀之下,皆翻轉成靈山聖境的仙株靈草。平日最易黏沾衣襟、令人不勝其煩的鬼針草,原是藏含了迦葉尊者苦行的貞德魂神;亦或成了「白花婆婆」以長針短針縫織山川大地為百衲衣的美麗圖像。而作者由心的離垢逐潔到了然本相的莊嚴,遂折一枝鬼針草供佛的心路歷程,更是予我以深深的感動與啟迪。在讀〈丈六金身,草一莖〉時,方才明白女修行人獨隱山林修行,並非如想像中清雅飄逸,天人仙境的生活;而是隨時要面對各種潛伏的危機,內在須有不動的定力與無畏的勇氣。而冬日山頭的昭和草野茼蒿,那清勁剛越的滋味、那看似柔弱嬌小卻是丈六偉岸的大丈夫,幻影分合中我似隱隱瞥見了昭和草與女修行人的不一不二……。

  翻頁至〈秋桐白首——髮汛〉,「是日已過,如少水魚,命亦隨減……」的偈誦梵唱驚心響起,我不剛纔是在大殿早課禮佛的青年學子嗎?怎恁麼白髮訊息已如秋桐白花迅疾而至。再轉頁至〈牛舌菜〉、〈菟絲花〉,才了然牛舌菜與菟絲花,其底蘊是釋迦如來派來人間,演繹苦諦的使者;「從癡有愛故我病生」,情癡惑愛之深重,如牛舌菜之苦荼入髓、如菟絲花之纏縛無盡;當讀到「自囚、囚人,皆唯恐囚之不深,縛之不切」時,深覺字字猶如托塔天王的照妖鏡,使我低眉俯首、無所遁形藏心。喟然長嘆!可是聽到了迦陵頻伽共命之鳥,在傳喚著歸去來兮呢?

  半僧此書,以其澄明寂涼的心境,與草聲葉歌、木魂花魄的難得之音對話;其由修行而來的文字境界,高妙玄美自成琉璃世。以文為詩,四字一句的句型是其散文基調,如飛天舞樂,頁頁扉扉迤邐宛延,流漾著詩的韻味。而其用字遣詞精鑄凝鍊自成風格,尤擅以動寫靜、以聲寫寂;空靈奇崛、清逸鏗鏘,瑩澈玲瓏,不可湊泊;取境造景皆非人間格局,言有盡而意無窮。覽讀此書,沉浸在作者寂定的芬芳中洗心滌慮,開啟以心眼觀萬物、聽無情說法的微妙愉悅。

二○○七歲暮於指南山麓

 

訂閱
上一篇
不著世間如蓮花,常善入於空寂行 ——《我們體內的提婆達多》推薦序
下一篇
相約辭世之際的好雪 ——《涅槃之雪》推薦序
 返回網站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一旦點擊接受,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設定
全部拒絕
Cookie 設定
必要的Cookies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
分析性Cookies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
偏好的Cookies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
儲存